那些动人的故事,大都源于平淡,蕴于普通,却又伏藏于人性关隘处,示现在命运绝境中。
所谓英雄,或许大都是如此这般自惭着,
锁心苦行,把自己囚禁在真挚中,真挚到荒谬。
庆幸生于这个还有英雄尚存的时代,
欲持一瓢酒,运慰风雨夕。
这个最好的时代,所有人可以畅所欲言,瞬息之间可知天下事;
也是最坏的时代,没有人愿意慢下来独行,执拗会被毒舌唾弃。
但我认为,这终究还是个好时代,离那些动荡时代不算太久,故事重构离真相还未太远,真正的英雄还真实地存在于平凡之间,我们还能看到,听到他们。
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信仰。
拥有信仰,就像是拥有无神的强大力量,传奇故事大都发生在拥有信仰之人身上。而这些老兵英雄,都是拥有信仰的“幸存者”。
“幸存”是我们的口吻,是以世俗的眼光定义。
能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是为“幸”;
熬过那段黑暗无望艰苦日子,是为“存”。
但在“幸存者”自己眼里,却是苟活者。这种“幸”成了最大的愧疚感。
尽忠、尽孝、守义是他们的信仰。
未能以身殉国是为不忠;
不能照顾父母是为不孝;
没有与战友战死沙场是为不义。
即便熬过乱世,清享太平,信仰未丢,便不会以“英雄”为殊荣继续心安理得活着,只能以另一种“英雄”的形式存在,尽自己所能继续尽忠守义,真挚到荒谬地继续坚持着惭愧。
这时候,信仰又会被误认为是固执。
但如果,我们未曾经历过尸横片野的生死,那就别妄想去读懂那份纠结与荒谬。
被人遗忘或解构、反思或铭记的往事,终究只是作为故事重现,不能读懂,不能感同身受,就用最诚挚的敬意对待。
只是,偶尔仍会叹息:
被重构的英雄故事,只能用来赚钱吗?
和平年代,我们的信仰又是什么?
忠与义,它们的载体又会是什么?
也许,卑微而渺小的我只能狭义地看待,
如果有个不被世人所理解,执拗地坚持着某件事,他身上,一定藏着信仰。
#向前跑 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
#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与其苟延馋喘不如尽情燃烧吧
#不妥协直到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