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不知道赫尔曼•黑塞,但你一定听说过那句“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是的,阅读能由内而外地塑造一个人的谈吐与素养,它是成本最低的高贵,是喧嚣世界中的一味镇静剂,是将文字与灵魂相连的桥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内心世界,将会荒芜成啥样?
说出这句至理名言的赫尔曼•黑塞,出生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德国,他曾经写过三千多篇书评,阅读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小说《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德米安》等等,更是风靡全球。
凭着对文字深刻的理解力,他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随笔的形式倾泻于《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一书中。
黑塞认为,读书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被动的读者”。我想,大部分读者,包括我也一样,都停留于此阶段。对于阅读的书目,没有心中特定的目标,通过别人的推荐或查看豆瓣评分,抑或照抄诺奖、茅奖的书单。
这种阅读,类似于囫囵吞枣,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拘泥于内容和情节,只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就像饥饿的人对待食物一样,咂摸不出味道。
不是说这样的阅读不好,只是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状态,而且书山之大,也会有泥沙俱下的隐忧。
第二重境界,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阅读,能够跳出来,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读书,能够做到自主选择,不像马拉车一样被驱使着,而是像猎人打猎一般,主动出击去追逐猎物,此过程中的喜悦和刺激,唯有他自己能体会到。
最高的境界,则是无我之境。到了这一层面的读者,完全没必要为读书而读书,他们释放了内在的自我,既不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得教育,也不需要借由阅读来作为消遣。在他们看来,真理的反面,同样也可以是真理。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成了“婴儿之未孩”,自由地嬉戏。
处于这层境界,真正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论是一本小说,一册地图,还是一份简单的字体测试,都可以悟出别样的滋味。这时候,他们所读的并非仅仅是眼前的书页,而是畅游在灵感的激流中。
当然,黑塞也指出,极少有人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境界,但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个阶段之间游走。能够读有所悟,便是读书最大的幸福与乐趣吧。
书海浩瀚无边,不应以读书量的多少论学识。黑塞认为,有些人一辈子只读了寥寥几本书,却能够通过这几本书得以开悟,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人,可谓是真正的读书人。而有些人,或许拼命追求速度,也可以在各种场合高谈阔论,然而,读过之后,却没有自己真正思想的开悟,无非是人云亦云罢了。这样的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黑塞还说,读书完全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对于别人硬塞过来,自己却兴味索然的,大可抛掷一边,千万不可用暴力和忍耐来逼迫自己。读书,一定要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别人认为的好书,不一定适合你,那样的话,就是在浪费时间。
对于这种看法,毛姆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如此说道:“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
你瞧,大凡伟大的作家,他们的思想总有共通之处。因此,你大可不必因为读不懂晦涩深奥的文字而烦恼。或许,当下自己的功力还不到那个程度,而随着阅读的深入,积累多了,也就能豁然开朗,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
读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它不是止于消遣,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丰富认知,唤醒沉睡的灵魂,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日子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