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1年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21年,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自由贸易港建设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进入加速通道,实现“十四五”的良好开局,经济跑出加速度。
一、2021年我省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创新宏观调控促发展顶层设计,经济运行质效双升。全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5.2亿元,增长11.2%,增速为2012年以来最高,快于全国3.1个百分点。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前茅,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二是塑造对外开放比较优势,发展红利持续释放。“4·13”以来,150多个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初步建立。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企业超过600户次,受益高端紧缺人才逾5000人次,减免税额42亿元以上。
三是改革创新两翼齐飞,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新探索形成代表性制度创新案例3批共20项,累计达到13批共123项,其中3项案例获国务院表扬。“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实行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07项,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可办率达到55.6%。“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共计64家、院士工作站增至70家,重点项目“揭榜挂帅”首次开展。全省新获专利授权13632件,增长58.9%。
四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内外循环更加通畅。高质量推进128个年度省重点(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1380亿元的486个项目破土动工。全域调度推动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3400个。离岛免税经营主体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大幅度增长84%。全年货物贸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476.8亿元、增长57.5%。全年新增境外投资备案项目135个、中方投资总额27.9亿美元,分别增长2.9倍和6.7倍。
五是延展强化主导产业骨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省接待游客8100.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384.34亿元,同比增长25.5%和58.6%,是全国旅游业恢复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新增引进国际创新药械71种、累计达到200种,接待医疗游客12.7万人次,规模接近翻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000亿元,保持快速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02家、增长43.4%。11个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过万亿元、较上年翻番。全年引进人才19.9万人、增长63%,认定高层次人才1.2万人、提高10.6%。
六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播种面积407万亩、生猪存栏363万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开局,乡村振兴绿色债券全国首发。形成2191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步成果,基本实现全省覆盖。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1.1亿元。
七是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全省一盘棋”呈现新气象。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全面启动。南北两大经济圈一体化省级统筹机制加快构建,海口美兰至澄迈老城的市域列车正式开行,环岛旅游公路土福湾至海棠湾通道双向贯通。环岛旅游公路建设全线铺开,滨海城市带正在串连形成。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794亿元、增长16.8%。
八是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蓝绿底色蕴积增亮。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核心区生态搬迁稳步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评价体系率先建成。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连续四年翻番。《海南清洁能源岛规划》出台实施,清洁能源装机比例提升至70%左右。推广新能源汽车5.8万辆、完成全年计划的2.3倍,新增充电桩近1.5万个,纯电动汽车车桩比优化为2.2∶1。首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到期任务全面完成,第二批中央环保督查、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分别达到98.5%和90.7%。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达到99.8%。
二、2021年全省财政收支情况
(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2021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1.2亿元,增长12.9%(比2019年同期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4%),完成年度预算109.6%。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82.8亿元,增长0.5%(比2019年同期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3.3%),完成年度预算的95.7%。主要特点如下: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额完成年初收入目标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海南自贸港红利不断释放,全省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历史性地走在全国前列,经济不断向好发展,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收入来源。2021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1.2亿元,迈入900亿元新台阶,增长12.9%,超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七位,完成年初预算109.6%,超年初收入目标额80.7亿元,超额完成年初收入目标。受2020年收入基数前低后高影响,2021年四个季度累计收入分别增长47.3%、45.8%、34.2%、12.9%,全年收入形势呈前高后低走势。每个季度收入分别超出序时进度2.4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8.5个百分点、9.6个百分点,均超序时进度,收入入库较为均衡。
2.税收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2021年全省地方级税收742.9亿元,增长32.7%,是我省近10年以来税收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地方级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7%,较202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全年税占比均在80%以上,财政收入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分税种看,13个税种中仅耕地占用税、环境保护税下降58.4%、3.2%,其他税种均不同程度增长。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5个税种分别增长20.6%、37.5%、172.8%、23.2%、32.1%,拉动2021年地方级税收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说明我省企业规模扩张和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强,经济发展质量较高。
3.主要行业税收增速分化明显
2021年,主要行业税收增速分化非常明显,比较亮眼的生活性服务业税收翻倍增长135.4%,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分别高速增长97.9%、65.9%,带动非房地产业税收增长36.8%,超房地产业12.5个百分点;而工业继2020年下降11.7%后2021年继续下降3.6%。增速最高的生活性服务业与增速最低的工业之间差距139个百分点。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大行业房地产业全口径税收(下同)463亿元,占全口径税收33.3%,占比分别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下滑2.2个和5.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下滑,增收90.5亿元,增长24.3%(比2019年同期增长1.2%)。新增引进人才落地同比增长63%以及本地居民学区房需求、工作迁移刚性需求带来1-11月全省房屋销售面积增长21.1%、房屋销售额增长31%的恢复性增长,拉动该行业企业所得税增长29.2%、契税增长27.6%、土地增值税增长26.5%。
生活性服务业翻倍增长,批发和零售业高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税收36.2亿元,增收20.8亿元,增长135.4%(比2019年同期增长51.8%)。批发零售业税收198.3亿元,增收98.1亿元,增长97.9%(比2019年同期增长87.9%),占全口径税收14.3%。这两个行业增收因素比较类似,主要是电商平台、文化传媒类等新增落地企业带来新增税源、酒店餐饮恢复性增长、免税店销售持续火爆。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8.7%、32.5%、74.2%,共同带来这两个关联性较强行业高速增长。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104.5亿元,增长65.9%(比2019年同期增长322.4%),我省招商引资落户的互联网企业所得税增长95.8%、个人所得税增长156.5%,带动持续高速增长。
金融业税收69.8亿元,增长14.8%,该行业两位数增长主要是人才引进行业高管就业纳税拉动该行业个人所得税增长139.5%。
工业税收211.5亿元,下降3.6%(比2019年同期下降14.9%),我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且中海油在2021年调整产品工艺方向导致减产以及2020年免抵调20.6亿元入库抬高基数共同影响该行业税收下降。
4.非税收入下降明显
2021全省地方级非税收入178.3亿元,下降30.4%。从收入项看,仅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增长2.3%,其他收入项均不同程度下降。主要是2020年处置闲置低效国有资产一次性收入大量入库抬高基数导致非税收入下降,但仍比2019年增长10.8%,两年平均仍增长5.2%。
5.13个市县收入增长,市县间收入分化明显
2021年,东部6个市县中,除琼海下降20.3%外(琼海主要是受扫黑除恶罚没收入、土地出让计提等收入减少导致非税收入下降了44.9%),其他5个市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海口和三亚两个经济中心,分别增长12%和6.1%,增幅分别在全省排名第5位和第9位。中部6个市县中,屯昌增长41.4%、定安增长22.5%,白沙增长3.9%,其他3个市县收入下降。西部7个市县中,澄迈增长98.2%、洋浦增长13.8% 、昌江增长10%、乐东增长6.5%,其他三个市县收入下降。各市县中收入增幅最高的澄迈和降幅最大的琼海之间差距高达118.5个百分点,市县间收入分化较为明显。海口、三亚、澄迈、洋浦等收入增幅较高的市县,产业基础较好,分布较为均衡,结构较为合理,受益于自贸港政策红利,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中部一些市县处于核心生态保护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6.财政支出小幅增长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82.8亿元,增长0.5%(与2019年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3.3%),完成年度预算的95.7%。省本级支出增长23.1%,市县级支出总计下降了7.6%,主要原因是2020年存在抗疫特别国债省对市县补助81.9亿元和海口江东新区征地拆迁补助30亿元两项一次性因素共111.9亿元,基数较高导致2021年市县支出下降,如剔除这两项一次性因素,2021年全省支出应增长6.6%。全省民生支出1445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2.9%。
(二)地方级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全省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4.1亿元,下降24.6%,完成年度预算的75.8%,主要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31.1%导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
全省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37.5亿元,下降38.9%,完成年度预算的65.6%,除受收入下降影响,还受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支出拉高基数的影响而下降较大。
(三)2022年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措施建议
1.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
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财政收入管理要求,会同税务部门、各非税执收部门加强收入监控和执行分析,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提高财政收入的匹配性、均衡性、可持续性。落实落细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培育财源税源。全力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规范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高标准打造政府投资基金平台,多渠道筹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资金。
2.坚持多措并举,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提高财政资金拨付效率,加大转移支付提前下达比例,全力保障第一季度顺利过坎、平稳开局。实行常态化的财政支出通报制度,督促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新增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研究建立加快债券支出进度的激励机制,将债券支出进度与部门预算安排和市县转移支付分配挂钩。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按规定扩大直达资金范围,推动直达资金及时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开展“存量资金清零行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资金使用提质增效,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开支,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适度超前开展“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项目支出。密切关注市县财政运行风险,强化市县财政保障能力,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建立市县对省级库款贡献奖惩机制,督促市县稳妥消化暂付款。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监督,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积极开展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以及直达资金、民生资金检查,确保国家各项财税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完善内控内审和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堵塞管理制度漏洞,提升财政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