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诚先生《南明史》(五)—吴三桂(一)、2024、10、7

                              《南明史》第一章第三节: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先说第一个问题,吴三桂的字号叫什么。注释中,顾诚先生谈及吴三桂字月所,未标出引用之处。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对此有所解释,某抄录之:“寅恪昔年尝见三桂叛清时招诱湖南清将手札,署名下钤一章,其文为‘月所’二字。初视之,颇不能解,后始悟‘所’字本义为‘代木声’。见说文解字斤部。旧说谓月中斫桂者为吴刚。见《酉阳杂俎 天咫类》。故三桂之称‘月所’与其姓名相关应。吴氏之以‘月所’为称,不知始于何时,若早有之,则可谓后来杀明永历帝即桂王之预兆。若桂王被害以后更用此章,是以“斫桂”自许,狠毒无耻,莫以复加,当亦洪亨九之所不为者也。《清史稿 四八〇 吴三桂传》云:‘字长伯。’‘月所”’之称,世所罕知,因附记于此,以供参考。”可见月所之为字,首先是陈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顾诚先生此书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或亦是见吴氏手札,进而判定。若非,以顾先生之认真,当标出处也。

第二个问题,就是吴三桂何时入关勤王,放弃关外土,捡诸资料以征之。

《清史稿  卷四七四,吴三桂传》曰:庄烈帝封吴三桂平西伯,并起襄提督京营,征三桂入卫......三月甲辰(三月十六日),入关,戊申(二十日),次丰润。而自成已破明都,遣降将唐通,白广恩将兵攻滦州,三桂破之,降其兵八千,引兵还保山海关。

《清史列传 卷八〇 吴三桂传》:封平西伯,并起襄提督京营,令蓟辽总兵王永吉从宁远兵五十万入卫,三桂留精锐殿后,甫至山海关,闻流贼李自成陷京师,入卫兵已溃,不敢前。自成胁襄,以书召之,乃进次滦州。

《明史 卷二四 本纪》:甲午(三月初六),征诸镇兵入援。

《崇祯实录 卷之十七》:(二月)丙戌(二十七),诏征天下兵勤王。吏科都给事中吴麟征请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徙吴三桂入关屯宿近郊,以卫京师;廷臣皆以弃地非策,亦竟不行。

(三月)壬辰(初四),封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三桂平西伯。

始弃宁远,征辽东总兵吴三桂、总督蓟辽王永吉率兵入卫。

甲午(三月初六),召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

戊戌(初十),总督蓟辽王永吉请严居庸关守御;遂命司礼太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王永吉节制各镇,俱听便宜行事,给吏、兵二部空札五百。

癸卯(十五),总兵官都督同知马岱自杀;其妻子疾走山海关投王永吉,永吉仓皇出关依吴三桂。

(三月)甲辰(十六),命趋吴三桂入关,三桂率众日行数十里;是日,始入关。太监高起潜弃关遁,走西山。

《明史  卷二六六 吴麟征传》:方贼之陷山西也,蓟辽总督王永吉请撤宁远吴三桂兵守关门,选士卒西行遏寇,即京师警,旦夕可援。天子下其议,麟征深然之。辅臣陈演、魏藻德不可,谓:“无故弃地二百里,臣不敢任其咎。”引汉弃凉州为证。麟征复为议数百言,六科不署名,独疏昌言,弗省。及烽烟彻大内,帝始悔不用麟征言,旨下永吉,永吉驰出关,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入关,二十日抵丰润,而京师已陷矣。

《小腆纪年  卷三 清世祖顺治元年三月》:甲午(徐鼒注:初六日),明始弃宁远,征王永吉、吴三桂率兵入卫。

《国榷  卷一百  思宗崇祯十七年 》: 三月癸巳(三月初五);始弃宁远,征辽东总比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率兵人卫。

观以上资料,放弃宁远,是王永吉提出,为当朝宰相驳斥,不行。到了三月初四日,崇祯帝下令放弃宁远、前屯二城,入关勤王,这个关当是山海关。王永吉按照崇祯的旨意,放弃了宁远之地,注意,《明史 吴麟征传》为王氏缓颊,言其“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实际上是王氏观望罢了。是王氏到了三月十五日已经到了山海关,马岱妻子疾走山海关投王可以征之,随后,王永吉出关依附吴三桂。

吴三桂同时与王永吉接到旨意,然而其殿后,三月十六日经山海关,进入关内,此时前行之王永吉依附于吴三桂。方才有二十日到丰润之事。此时,才知道京师失守。

三月初十日,王永吉为崇祯帝升为节制各镇,此时还未到山海关。初六日召密云总兵唐通入卫,密云接近京师,而入京师为卫,可见形势之紧张。作为大明精锐之辽东军,再王永吉、吴三桂的带领下,十日方至山海关,前行之王永吉,反倒在殿后之吴三桂之后,也是个笑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