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义乌的整片天空像是被墨水浸染过,阴沉、昏暗,不断叫嚣着的冷风显示出了它的地位,所到之处,花草树木无不向它俯首臣称。行走在路上的人都把领子立了起来,脖子像是比平时缩短了一节,双手交叉环抱在胸前,企图能够抵挡一丝半点的寒风侵袭。这是义乌国际马拉松比赛前一天的天气环境,我倍感焦虑,只得祈祷第二天不要下雨,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然而,11月19日,清晨,上天的眷顾送来了冬日的暖阳,风势跟昨天相比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今天的义乌马拉松恰逢其时。我吃过两根香蕉和一些花生米后,穿上装备,系上松紧适度的鞋带,慢悠悠地走向义马集合点。
到了集合的地方,首先在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一个词是“人山人海”。做完赛前热身操后,所有运动员汇聚到起跑点。在人群中,一位70来岁的老大爷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在我的认知中,对于上了岁数的跑者一直是存在在别人眼中,而今天就在现场,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和老大爷一番交谈后得知,爷爷是2015年开始爱上跑步的,而且已经坚持了2年多的时间,平均每年的跑量是有10000多公里,跑过最多的一次里程是70公里,我泛起敬仰之情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我一直在寻觅身边的关乎跑者的有温度的故事,来自爷爷的这份感动自然被我收录进来。
枪声响起后,大家陆陆续续,有条不紊地出发了。参加义马,我所抱的初衷是安全完赛,毕竟这是我人生首马,顺带领略下沿途的风景,开启跑马+旅行模式。可是,一开跑,我就抑制不住体内跃动的血液,只顾紧随第一梯队。
到了有桥的路段,即爬坡,我明显感觉自己慢了下来,双腿迈出所承受的力是平坦路面的好几倍,被后面的一个个跑者超越了,这也是我此次跑马的第一个教训:平时的训练路况太过于理想,缺乏爬坡的练习。
我继续向前跑着,收获到赛道周围义乌群众和志愿者一片热情洋溢永不停歇的“加油声”,除此之外,也会有人在前方为你默默竖起大拇指,这个小小的动作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跑者勇往直前,对此,我也会竖起自己双手的大拇指向他们示意,像是在交接某种神圣的仪式。
前面十公里,我基本维持在4分钟的配速。到了12公里,脚底的不适感慢慢浮出水面。我能清楚地感觉到,双脚前脚掌的位置两枚小小的水泡已经显现了雏形,并且我每迈出一步,它们就会趁势扩大一点,与我这般形影不离。可是,春上村树说过“马拉松是一项跑的运动,不是走的项目”,所以,我秉持着这个信念和心怀赛前老爷爷的那份感动,咬咬牙,坚持着,虽然步幅明显小了,步频慢了,被后面的人一个个超过了,但是至少我还在跑着,至少我在做一件维系跑者尊严的事情。赛后想想,我应该是一路太钟情于前脚掌着地的落地方式了,这也算是我的第二个教训。
最后五公里,我每向前迈出一步,意识就像退潮时的潮水一般向后消逝一点,愈发接近于“我跑,故我在”的境界。唯有脚底发出悲哀,警告连连,我就像一辆拖着空空如也油箱的汽车在赛道上缓缓前进。
终于,我艰难地跑过了终点,总用时挺进了1小时30分钟以内。
赛后,义马为跑者提供了冰水泡脚和按摩服务,就像大夏天捧上一块西瓜送给你嘴边一样体贴,值得点赞!
和我在义乌的街头跑一跑,唔噢……唔噢……
人生首马落下帷幕,离自己的全马梦想更近了一步……
希望结识更多的跑步爱好者,一起坚持跑步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