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天文
今年五一节时,受国家环境保护协会负责华东六省一市李主任地盛情邀请,结伴而行,于是便有机会游览了霍邱李氏庄园。
晨雾未散时,我们便踏上了霍邱马店镇的土地。青石板路在薄纱般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似一条被岁月揉皱又缓缓舒展的时光甬道,将散落的过往轻轻串联。远处,李氏庄园的飞檐在雾中时隐时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静卧于历史的烟霭里,等待着我用脚步去晕染它的墨色,揭开那被时光尘封的厚重往事。
推开庄园那扇斑驳的朱漆大门,“吱呀”声如一声悠长的叹息,惊醒了沉睡的时光。门环上的铜绿泛着幽光,恰似岁月凝结的泪滴,每一滴都蕴含着往昔的风云变幻。正厅的梁柱上,雕花依然清晰可辨,牡丹绽放着富贵雍容,似在诉说着家族曾经的显赫;蝙蝠衔着吉祥如意,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灵动的如意,宛如时光的钥匙,开启着尘封的记忆。这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在晨光中渐渐苏醒,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辰,低声絮语着往昔的繁华盛景。
导游轻声讲述:这些木雕皆是清同治年间特请苏州匠人精心雕琢而成。苏州,那座充满诗意与雅致的城市,其匠人将江南的温润细腻与皖北的厚重质朴完美融合,每一刀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南北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见证,是历史在木头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我驻足在一扇镂空花窗前,阳光如金色的丝线,穿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宛如散落的金币,闪烁着神秘的光芒。窗棂上的冰裂纹,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合谋。匠人故意保留的裂痕,并非瑕疵,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这裂痕让光与影在室内跳起古老的舞蹈,仿佛是时光的脚步,在空间中留下灵动的轨迹。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庄园主人李梦庚曾在此接见商贾,他们围坐在一起,议定粮价,算盘声与茶盏相碰的清脆声响,是否也如这光影般,在青砖上刻下了隐秘的纹路,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经济脉络与商业智慧?那纹路,是历史的指纹,触摸着它,便能感受到岁月的温度与力量。
转过月洞门,三十六座粮仓整齐排列,宛如一群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岁月的秘密。青瓦坡顶覆着薄霜,像戴了银冠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伫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每座粮仓的墙上都嵌着石碑,上面刻着“光绪廿三年收皖南稻谷三千石”“宣统元年购豫东小麦五千担”的字样。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李氏家族掌控淮河粮道的辉煌历史,是那个时代经济繁荣的见证,也是中国农业社会商业运作的生动缩影。
我轻轻抚摸着一座粮仓的木门,门缝里飘出陈年的谷香,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是土地与劳动的馈赠。导游介绍,这些粮仓的地面铺着三层青砖,砖缝间灌入糯米浆与石灰,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潮防虫,确保粮食的安全储存。这看似简单的构造,却蕴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糯米浆与石灰的结合,不仅是物质的融合,更是科学与经验的完美统一,是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
最奇妙的是仓顶的“天窗”,它宛如一只智慧的眼睛,洞察着天气的变化。晴天时,它敞开通风,让粮食呼吸新鲜的空气,仿佛是给粮食注入生命的活力;雨天时,它自动闭合,防止雨水侵入,守护着粮食的安全。全凭木轴与重力的精妙设计,展现了古人对物理原理的巧妙运用。站在仓内,仰头可见方形的天空,像一枚印章,盖在历史的账簿上,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粮仓里忙碌的景象,工人们进进出出,搬运着粮食,那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的生动写照。在这粮仓之中,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与粮食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不懈追求。
沿着回廊往东,一座二层小楼忽然出现在眼前,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躲在时光的角落里,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导游说,这是李家小姐的绣楼。楼前种着两株海棠,一株红得似火,燃烧着青春的热情;一株白得如雪,纯净着少女的梦幻,像两团未化的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闺阁中的心事。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沉香味扑面而来,仿佛是岁月留下的芬芳,带着一丝温馨与惆怅。楼上的闺房里,一张黄花梨木床靠墙而立,床围上刻着“二十四孝”图,每一幅图都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传统的美德和家族的教诲。这些故事如同无声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小姐的品德和价值观。床下藏着暗格,据说曾藏过小姐的诗稿与信物,那些诗稿里是否写满了她的少女情怀,对爱情的憧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那些信物是否承载着她的青春梦想,是她心灵的寄托?
我站在窗前,透过菱花格窗望出去。院墙外是成片的稻田,风过时,稻浪翻滚,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涌动着生命的活力。百年前,是否也有一位小姐,在此凭窗远眺,她的眼神中或许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又或许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她的世界被局限在这小小的绣楼之中,她的梦想和情感只能通过这扇窗与外界相连。她将心事写进帕子,再从窗缝里轻轻抛向风中,那些未寄出的情书,是否化作了田埂上的野花,年复一年地开放,诉说着她未完成的梦?这绣楼,不仅是小姐生活的空间,更是她情感的囚笼和梦想的摇篮,见证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无奈与挣扎。
最让我震撼的是庄园西侧的地窖。入口隐在假山后,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入口,需踩着青石阶螺旋而下,仿佛踏入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隧道。地窖里阴凉干燥,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墙上留着弹孔与标语,那是1932年红二十五军在此休整时留下的痕迹,每一道弹孔都仿佛是一个历史的伤口,记录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每一句标语都像是革命的呐喊,激励着人们为了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导游神情庄重地说,李氏后人李特曾打开粮仓,将三千石稻谷分给红军,自己却因此被国民党抓捕,最终牺牲在雨花台。他的英勇事迹,如同地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岁月,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革命的精神。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李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守护家族的财产,还是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奉献?他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大义凛然,什么是舍生取义。
我摸着地窖的砖墙,指尖触到凹凸不平的刻痕,那是战士们用刀尖刻下的名字与日期,像一串密码,记录着血与火的岁月,诉说着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刻痕,是历史的印记,是革命的丰碑,它们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英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地窖深处,一盏马灯静静悬挂,灯罩上的裂痕像干涸的河床,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百年前,是否也有一盏这样的灯,照亮过秘密会议的深夜,让战士们的脸庞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坚定?那微弱的灯光,是否给予了他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在黑暗中坚守着希望?这盏马灯,是革命的象征,是希望的火种,它让我们明白,在困境中,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前进的方向。
离开时,夕阳正将庄园的飞檐染成金色,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又似是时光为它镀上的一层光辉。回望那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底蕴。李氏家族的兴衰、淮河粮道的变迁、革命火种的传递,所有的一切都沉淀在青砖的缝隙里,等待着被后人重新发现,重新解读。
一只麻雀从屋檐下飞过,惊落几片枯叶。叶尖打着旋儿,落在我的脚边,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带来了岁月的问候。我弯腰拾起一片,叶脉里藏着春天的承诺,那是生命的希望;也刻着秋天的告别,那是岁月的无奈。这枯叶,是生命的轮回,是时间的见证,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也让我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属于我们的篇章。
或许,这就是李氏庄园给我的启示:所有的辉煌终将归于尘土,但那些刻在时间里的故事,永远不会被风吹散,它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暮色渐浓时,我走出了庄园。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合上,将百年光阴锁在门内。而门前的青石板路,依然延伸向远方,像一条未完的句子,等着后来者续写新的篇章。我带着满满的感动和思索,踏上了归途,心中却永远留下了李氏庄园的深刻印象,它将成为我记忆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寻那永恒的真理和价值。
2025年7月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