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想明白了成长这个问题了,所以接下来就是“被动受难期”,于是加大自己的阅读量,虽然之前也有过阅读书籍的习惯,也有kindle,没事看看书,但相比较于每天5~8小时的阅读时间,我的成长还真的太温柔不够野蛮。成长需要阶段,8个小时是我的恐惧期了,所以每天保持在扩展区的阅读量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输出,不过会发现,在加大阅读量的时候自己内心是有些不想写文章的,有那么些天是比较没头绪,比较纠结要不要写,这种心理很有趣。本来是想通过多读书开阔视野在脑中建立连接然后通过文章整理出来,但是事情好像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就像小孩子一样,在得到一件新玩具的时候,会不会由于好奇感而舍弃掉之前已经玩腻了的玩具,这是人生来就会的本能,对新鲜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而对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则感到厌烦。读书的过程也是如此。读到新奇的东西自然莫名的兴奋,但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在脑中还没有办法形成足够的连接,没办法输出,没办法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出来,这时候的状态只是停留在好奇上面;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读书解决了自己原来一直有疑惑的问题,一阵兴奋过后就是失落
啊,原来只是如此,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应该早就想到了的。
对已知的知识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人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还需要我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和时间来阐述么,好像对别人的作用也不大,关键是对自己,内心其实是不想写自己已经深刻认识的旧东西,没意思,啰嗦,找不到兴奋点,和小孩子的心性一模一样。
那,就不写咯?
不,还是要继续写!
你怎么知道你脑中想的和你实际的认知是一样的,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你以为是你的真实想法而感到莫名的兴奋,感到自己懂了,你写出来的文章可能跟你的想法差距很远,可能大相近庭。和读书的时候拿张纸在旁边随时记下你的想法,不然过一会就再也想不起来之前的想法一样,你脑子里的想法不写下来怎么知道是不是对的。
写文章对于自己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你脑中如同浆糊一样的东西整理成点线面,有条理的输出,更具逻辑性。虽然加大阅读量的时候知道了为什么,但输出后会让思路更加清晰。不能了解了新的知识就把关注点都放在新鲜的知识上,但是已知道的旧知识只是了解了个大概,但其实还是浆糊。
在写文章的时候有过数次脑高潮的情况出现,本来是硬着头皮写下去的,因为是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但是输出的过程中发现在大致框架不变的情况往框架中填充具体东西时,想到了我以前没有想到的东西,还有许多点在构思的时候根本就注意到,这完善了文章的完整性,不禁又兴奋起来。虽然,我知道有时候胡思乱想会造成文章出现很多无关主题的内容。。。。。。
对于别人,笑来老师其实说过分享的原则,也许他人并不知道呢,你以为他们能够轻易想清楚的东西也许他们绞尽脑汁也没能突破那层天花板,他们需要有人来提醒。我认为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够做到这点,但总可以写写文章把我知道的表达出来,秉着真诚的态度,如果能帮到你我不就赚到了么。
在读的越来越多的时候,还是需要通过输出来加强理解的,写文章就是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