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由汪宏、、梁文静和李术伟三位老师带来三节课。
十三

观摩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五年级)
汪宏
1.学情前测,并唤醒旧知。
回顾探索三角形、四边形的方法。
2.动态呈现多种多边形。一类。
去掉一个角,得到一个几边形?再去掉一个呢?再一个,接下去……

3.化繁为简。
4.多种方法研究。
5.课件和学具很棒。
提供了几张纸,可用不同方法。
6.师巡视时发现不同的方法,作记号,展示时请这些有代表性的来讲。


7.提醒标记,排除干扰。
在做的过程,容易产生新的,不是原图形内角的角。一些同学会混,有意识地剔除,更容易接近本质。
8.善于引导学生优化思路。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9.动图研究。那个动图设计得太棒了
10.三种方法
在线上、面上、点上
1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2.特例呈现:凹多边形。对学生更全面地研究很有帮助。

还想说
探究五边形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究,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学习呢?
十四

观摩课课:《平行于垂直》(三年级)
梁文静
喜欢
1.互动激起斗志
三年级挑战四年级的课,敢吗?
会学知识,会解决问题吗?
2.前测——画,说。
把你理解的平行和垂直试着画下来。展示后说一说。


3.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学,反复阅读教材,回归文本。
对教材的阅读,现在有不少老师也不够深入。其实,教材蕴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语言也精炼。能引导学生如此细致地阅读教材,很少见,但很有意义。
文本阅读从初读到读懂,再到带着问题重回课本,通过重新研读文本深化认识。学生需要,教师也需要。
与黄爱华老师对教参“圈拎理”,有相同之功。

4.反例用得好。
5.想象得,想象,想象……通过想象,体会无限延长,永不相交
两条直线这边越来越……接近,最后会相交。另一边距离越来越大
平行的两条直线也想象

6.习题设计得好。(无限延长)
ef一长一短,平行吗?学生争论。
fb垂直吗?好像没交点。
7.动态课件棒级了。(同一平面内与不在同一平面内很直观)



16:30-17:20
观摩课:《圆的认识》(五年级)
李术伟
喜欢
1.特别的作业,检测学生对圆的理解。
怎么用一把直尺画出圆?
第一次见到这种方式呈现。感觉很有创意。把圆心和半径、直径这些必须懂的,基本的却隐性的要素,通过动手用直尺画显现出来了。(只是感觉时间有点长,有点沉闷,不怎么习惯。呵呵)

2.给学生时间与信任,学生会给你惊喜。
3.让学生针对一些问题聊。
想起吴老师的一句话:“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真的,画着画着就接近了,说着说着就清晰了。


4.借助课件,既能动态呈现又准确
5.借助古文,理解特征。

6.再画圆,体会一中同长。
7.通过画半径、直径,再说一说,加深学生对圆的理解。
8.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使数学落地,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种形式体会圆的特征。总体设计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