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历史上的卫青是这样的人!
在语文书中我们学过卫青是抗击匈奴的英雄,可是古人对卫青的评价骂声一片,连表面的客气都做不到。《史记》和《汉书》把卫青记录在《佞幸传》里,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传记,司马迁甚至把卫青定义为“汉武帝的男宠”,苏轼说得更刻薄,他直接评价卫青是帮汉武帝舔痔疮的奴才。卫青一生其七次抗击匈奴,几乎次次胜利,作为武将他的功绩足可以载入史册,可为什么黑他的人这么多?有这么多差评呢?
卫青的出身不能用“不高”来形容,他是个私生子,父亲郑季是平阳侯府的小吏,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一个奴婢,两个人都是下人,如果男未婚女未嫁,又两厢情愿,这也能算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惜这两个人已经结婚了,两个人搞婚外情。生了卫青这个私生子,他出生以后只能和母亲姓,虽然卫青长大一些回到父亲家里,可是郑季的原配夫人根本没把卫青当孩子,只当他是个佣人来使唤,郑季看到也当没看到,在他心里这个儿子根本是多余的。卫青当时年纪还小,为了能够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一直对父亲和继母言听计从,可能正是因为童年时光的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俯首帖耳、谨小慎微的个性。卫青长大一点父亲不愿意再养他了,他也不想继续受人欺压回到了母亲卫媪身边,成了平阳公主府一个养马的下人,虽然依然是奴仆,到底也体会了一些来自母亲、姐姐和兄弟的关爱。如果卫青的一生继续下去他或许会成为一个不愁吃穿的公主府杂役,可命运之神向他招手了,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府赴宴,一眼看中了公主府里的歌唱明星——卫子夫。汉武帝当晚就把卫子夫带回宫中,至此马童卫青成了国舅卫青。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卫子夫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她入宫没多久,为汉武帝生下了长子刘据,这时汉武帝已经29岁了,他怎能不高兴?卫青作为卫子夫弟弟也得到了封赏,从此平步青云。要说汉武帝不算特别看重出身家世的帝王,他什么人都敢用,从地痞无赖到王公贵族只要他觉得可用之人都敢启用,卫青因此得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
要是到汉武帝时期的武将不少,单卫子夫就有四个兄弟,还有一个可以和卫青齐名的外甥霍去病,但是得以善终并获得汉武帝高度赞扬的只有卫青一个人,在他死后同时期的司马迁把卫青划入“佞幸”,把他比作汉武帝的男宠这又是为什么呢?
性格太驯良
用“驯良”这个词形容卫青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怎么可能温顺驯良?卫青的确是这样,他一生七次出征匈奴,几乎次次立有战功,汉武帝对他也不会吝啬,金银珠宝、加官进爵,他每次都是拿得少推辞得多,即使收下了,他也会拿出一部分来讨好汉武帝的亲信。
没错,卫青并不是一个宁折不弯,不懂人情世故的铁汉。相反他很懂得保护自己,一次武帝赏赐给卫青一千金,卫青立刻拿出五百金给那时正得武帝宠的王夫人父亲办寿宴,这个王夫人家里没什么人,卫青还要特别讨好,一来是为了间接讨好汉武帝,二来也是担心王夫人因为嫉妒姐姐卫子夫而诬陷他们一家。做人做到这么滴水不漏,谨小慎微,未免让人觉得他胆子太小,甚至有些窝囊。
对汉武帝的态度
卫青最被人诟病地是对待汉武帝的态度,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对汉武帝说过一个“不”字,任何事情他都是看汉武帝眼色来办。带兵出征时,一旦遇到副将的奖惩生杀,他绝不会自己做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他听到会发抖,任何奖惩他都要一一向汉武帝请示。汉武帝每每赏赐,他都千恩万谢,汉武帝不喜欢臣子结党营私,他连一个门客都不敢收,无论卫青身处怎样的高位,永远都是一副低等下人的模样,以至于连汉武帝对他连对待臣子的基本礼仪都不做。卫青觐见汉武帝,汉武帝双腿耷拉着,懒懒散散,衣冠不整地坐在床边,一点礼仪都不讲究,这完全是对待一个贴身奴仆的态度,而不是一个臣子。
正是因为卫青太过于小心,缺少人们心中武将的刚毅、果断、有血性、不卑不亢的形象,过于温顺驯良,甚至在汉武帝面前连人格都可以抛弃,加上他的发迹完全是靠姐姐卫子夫,更让人觉得卫青是靠谄媚君主得到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