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了武志红的心理课专栏后,平时生活中一直弄不明白的问题,让我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原生家庭这一块,我们现在的想法,所做的决定,做事情的模式,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武志红老师是非常有名的心理咨询师,当然有很多有名的老师,但我特别喜欢武志红老师,就像心理学里面有很多流派一样,可能我比较喜欢武老师的讲解方式,就算是一个小白,也能很好的理解,而不是讲那些专业术语,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认知
喜欢心理学的初衷是:并不是因为要当一个心理咨询师,而是因为,我希望通过它,可以更好的认识了解潜在的自己,促进和家人朋友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利几利他人,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很早以前,朋友就推荐过《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我想,很多人看它肯定是被书名所吸引,家是一个幸福温暖的港湾,为什么会伤害到自己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剖析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以爱为名对孩子施行的压迫式教育、夹在婆媳大战中左右为难的三夹板丈夫、完成学业后仍然呆在家里啃老的半大孩子,这也反映了当下有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的无知。
整本书都贯穿着一个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各种问题,并通过他的新家庭将不幸传递下去。
书中的有很多观点让我感触良多:
感受比事实更重要。没必要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事实,因为每个人看待事实的角度都不同,关注他人的感受更能理解他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
顺父母意的孩子容易缺乏存在感,形成的价值感都来自于外部认可。
父母必须克制按照自己想法来塑造孩子人生的冲动和渴望,给予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喜欢用奖罚手段的父母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
分离是亲子关系的最终发展方向,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
母亲在0-1.5岁间要给予孩子绝对的关注,在1.5-3岁期间,要鼓励孩子自我探索,同时让他知道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母亲的存在。3岁之前,不宜与孩子有两周以上的分离时间。
溺爱实际上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是深层次对未得到的自我的过度满足,而这种满足与孩子本身的需要相距甚远。
孩子的叛逆和被动攻击都是对本身成长空间被压缩的反抗。
与任何人紧密地黏到一起都会阻碍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当孩子将父母的问题、家庭的悲剧揽到自己头上,并作出自我牺牲的时候,这是一种坏的自恋,需要父母认真的沟通。
愚孝是孩子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拒绝接受相信他们的父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而是愿意理解并接纳真实的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