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毕竟是千人千面的

很久以前,才刚开始做「屌私型格」这个账号的时候,总有用户说「你们内容挺好,就是图太粗糙了」 ,「能不能不要用那些错别字啊!强迫症忍不下去啊!」

我这种小心眼的人当然是在意这话的。

与很多人理解的「精致内容」不同,我认为「经过设计的粗糙」更符合我们当时给自己的定位。而实际上,我们在设计粗糙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心思,远远超过你们看到的那些精致。

如同衣服一样,买衣服的本质,是要找到符合内心准求的形象,这才是让外表看起来最自信的样子。如果他没有那种追求,你就要给他创造那种追求。而如何让他快速接受这种形象改变呢?我认为不妨先把形象本身设计得粗糙一些,让他产生「自己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人」,或者「我是有可能变成这样的人」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地产生想要尝试的想法。

一旦产生了主动的需求,你就比较容易输出你的影响。

用「粗糙感」来降低用户心理上的防备,这就是我一开始所持有的观念。并不介意与我的同行们一起分享。

回到标题上说,我认为审美消费和审美教育之所以难做,是因为观念和收入的落差,反应在审美消费的取向上是非常直接的。每个人又因为兴趣领域的不同,在审美上有着不同的偏好。而男生对于审美的接受力上,是远远低于女生的。男生的观念,保守且固执。他有审美消费的需求,却打不开提升审美的路径。

于是在商业的破局上,我们采用了几种方法:比如说,通过技术方案,来满足他们「懒」的特质。「我来给你出方案,你照着我穿照着我买就行」。像国外的Trunk club的盒子模式,即是这个类型。

这个模式有狠高的合理性。但从商业模型上来说,它有非常复杂的库存动态,以至于必须限定sku的类别和总量,也必须依托于较浅的库存才能维系管理。这对于需要规模化的行业和打入快速增量的市场,是不太有利的。

也正是如此,尽管他的技术逻辑合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狠难从更大规模上满足不同人的审美消费需求。当然技术和人的管理水平都是在不停进步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点。

另一种方法是从教育入手,通过文化和媒体输出塑造品牌影响,继而促发审美消费的追随。历峰集团对于女人的Net a Porter和对于男人的Mr Porter,我认为都可以看做这种模式。国内的有货YOHO,他已经实践和正在开拓的,也是这种模式。

文化输出的优势在于,你可以比较容易激发用户在某个点上主动的追随;它的不足在于,非常容易将用户类型化,继而影响扩张。我想这应该是有货这个模式到现在还是相对较小体量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你可以在价格段落上给用户设计阶层,却不太适合于给用户某种特定属性的标签。标签会让用户快速认同,也太容易快速见顶。当标签不再成为流行符号的时候,用户也比较容易发生主动脱离。你要用某个方法去包容不同属性的标签,我认为这是包容不同审美所需要找到的最重要的路径。

(呼,昨天到今天,断断续续跟着思考写到这里,我先记录一下,晚点继续再写。

我先要去做点别的事情。。。


汪撕葱

2016.04.0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4,650评论 25 709
  • Spring Clou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中一些常见模式的工具(例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
    卡卡罗2017阅读 135,269评论 19 139
  • //我所经历的大数据平台发展史(三):互联网时代 • 上篇http://www.infoq.com/cn/arti...
    葡萄喃喃呓语阅读 51,420评论 10 200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是林徽因的诗句 有人说是为她刚出世的儿子写的 寄托了爱与希望 也有人说是纪念徐志摩 怀念友人的 ...
    影y子阅读 313评论 1 1
  • 痛苦了一个月了,从焦虑到恐惧,我怕再到抑郁,每一天都反反复复的经历痛苦,我觉得我好像快要坚持不住了 ​​​ 学校心...
    胖拖阅读 2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