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产学研专家与企业齐聚中企会客厅 共话发展新可能谋合作新路径
一场特殊的交流访问拉开序幕
近日,产学研视点(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委会)王建省教授、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一行,受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机构的邀请,随同相关企业走进中企会客厅进行交流访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走访,更像是一场不同领域力量的相聚,为企业发展与产学研融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中企会客厅的 “真面目”
中企会客厅领导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对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成立的背景到日常的运作,从服务的对象到秉持的理念,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十分清楚。
中企会客厅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打造,具体实施工作由中国企业报集团中国企业服务中心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委员会负责。这样的 “背景” 让中企会客厅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专业的团队,能够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多方围坐交流 观点碰撞出火花
听完介绍,王教授一行和中企会客厅的工作人员、来访嘉宾,开始了深入交流。
有人提到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有人分享产学研合作的经验,还有人对未来的合作模式提出了建议。王教授结合研究经历,谈到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重要性。很多科研成果藏在实验室里太可惜,只有和企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给企业带来发展动力,也让科研更有价值。
杨雨桐常务副秘书长关注资源对接的问题。很多企业有需求却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科研机构有成果也不知道该找谁转化,中企会客厅这样的平台可牵线搭桥,让资源流动起来。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领导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现在老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能通过中企会客厅找到合适的企业伙伴,一起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既做了好事,又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认识《中国企业报》 企业身边的 “发声筒”
交流中,大家多次提到《中国企业报》。可能有人对这份报纸还不太熟悉,其实它在企业界可是很有分量的。《中国企业报》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多年来一直把企业和企业家作为主要的报道对象。
它就像企业身边的 “发声筒”,把企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国家的政策、行业的动态及时传递给企业。企业遇到发展中的亮点,能通过它被更多人知道;遇到困惑,能通过它找到解决的思路。
中国企联的那些事儿 企业背后的 “大靠山”
说到中国企业联合会,大家更习惯叫它 “中国企联”。英文缩写 CEC,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的帮助。中国企联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对外是两个名字,但其实是一套办事机构在运作,这样能更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中国企联是经国务院同意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经济类型的社会团体,是企业、企业家、企业团体的联合组织,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管的协会。
追溯历史 看中国企联的成长之路
中国企联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前身是 1979 年 3 月成立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 1999 年 5 月更名为现在的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前身是 1984 年 3 月成立的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1988 年 1 月更名为中国企业家协会。
从这些名字的变化中,能看出我国企业发展的不断进步。刚开始,侧重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服务,随着企业的发展,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从管理到企业家成长,再到企业间的合作,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
庞大的组织架构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企联的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下设了很多内设部门和分支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针对企业不同的需求提供帮助。
有的部门专门研究国家政策,帮企业解读政策红利,让企业能及时享受到优惠政策;有的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家培训,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专家授课,分享经验和知识,让企业家能不断提升自己;还有的部门专注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各种活动,让企业之间能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不管企业遇到管理上的问题,还是想寻找合作机会,或是需要政策方面的指导,都能在中国企联找到对应的服务部门,得到专业的帮助。
交流中的那些 “金点子” 为未来指路
在交流中,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有人说,现在中小企业发展不容易,希望中企会客厅能多关注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它们量身定制服务,帮它们解决融资难、技术缺等问题。
还有人建议,中企会客厅可以多组织一些行业专题交流活动,让同一行业的企业能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抱团取暖,一起进步。
教授提议,能否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库,把企业的需求、科研机构的成果都放在里面,让大家能快速找到匹配的资源,提高合作的效率。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觉得非常实用。
杨秘书长希望中企会客厅能和更多的地方机构合作,把服务的范围扩大,让更多地区的企业能受益。她说,现在很多地方企业也有很强的发展意愿,但缺乏资源和平台,中企会客厅可以发挥优势,把优质的资源带到地方去。
中企会客厅的责任与担当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企会客厅的领导在交流中提到,为企业服务是他们不变的宗旨。从成立那天起,中企会客厅就把自己定位成企业的 “娘家”,企业有需求,他们就想办法解决;企业有困难,他们就尽力帮忙。
他们说,看到企业通过中企会客厅的平台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发展,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未来,中企会客厅会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更多的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企业在这里能找到伙伴、获得支持、实现成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中企会客厅一直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他们定期收集企业的反馈,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他们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前为企业布局提供建议;他们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
各方展望未来 合作充满期待
交流接近尾声,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来宾说,这次访问让他对中企会客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很多合作的可能。未来,希望能带领团队和中企会客厅以及相关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把科研成果真正用到企业发展中去。
杨秘书长表示,回去后把这次交流的成果整理好,和产学研视点的其他成员分享,推动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中企会客厅建立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嘉宾说,通过交流,他们已经和几家企业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接下来会进一步沟通细节,争取早日推出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相信,在中企会客厅的帮助下,这些合作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中企会客厅的领导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说,有这么多机构和专家的支持,中企会客厅会越办越好。他们会把大家的建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中企会客厅成为企业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交流虽结束 影响在延续
这次产学研专家和企业家走进中企会客厅的交流访问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通过这次交流,企业、科研机构、协会之间的了解更深了,信任更足了,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参加交流的企业代表说,回去后要重新梳理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寻求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科研机构的专家们表示,会更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研究方向,让科研更接地气。
中企会客厅因为这次交流收获满满,收集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拓展了合作的资源。工作人员说,他们会尽快把这些建议整理成方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中企会客厅的服务更贴心、更有效。
企业发展需要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其实,企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就像这次交流活动一样,产学研视点带来了科研的力量,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带来了社会需求的信息,中企会客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企业发展的道路更宽广。
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时候,更需要像中企会客厅这样的平台,把不同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合力。企业可以在这里找到技术支持,科研机构可以在这里找到成果转化的渠道,协会可以在这里推动行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中企会客厅的未来 值得期待
中企会客厅从成立到现在,已经为很多企业提供了帮助,促成了不少合作项目。但它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服务模式。未来,中企会客厅计划打造更多的专题交流平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它还会加强和媒体的合作,像《中国企业报》这样的权威媒体,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宣传自己,提升品牌影响力。中企会客厅会利用好中国企联的资源,为企业对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合作机会。
很多企业都表示,非常期待中企会客厅未来的发展,相信在这里能获得更多的惊喜和帮助。他们也愿意和中企会客厅一起成长,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
写在最后:交流是发展的 “金钥匙”
这次走进中企会客厅的交流访问,让我们看到了交流的力量。它就像一把 “金钥匙”,能打开合作的大门,能解决发展的难题,能开启未来的可能。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让企业、科研机构、协会等各方力量能经常聚在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寻求合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企会客厅会继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为各方交流合作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服务。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中企会客厅这个空间里,能孕育出更多大大的梦想,见证更多企业的成长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