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哈罗德.弗莱正在经历一段让他感觉异常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过去的几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尤其是退休后的这段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修剪草坪,“但是昨天刚修剪完”。几近无聊之际,远方来了一封粉红色邮件,开启了哈罗德的“朝圣”之路——他的老同事奎尼.轩尼斯患病了,癌症。
原本缓慢的化学反应突然投入了催化剂一样,剧烈的情绪波动、突发的人生体验,像火山爆发一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能量,促成已经七十岁的衰老的、佝偻的身体完成了一段“奇迹”。这是一段救赎之路,既是哈罗德所认为的近乎某种宗教信仰的对奎尼的救赎,也是哈罗德反省过去、改变自己、拯救家庭的自我救赎之路。
小说穿插介绍着哈罗德的童年、父母、家庭,他对妻子莫琳的情感和与儿子戴维奇异的相处方式,一切经历塑造了他的人物性格,导致他的家庭不幸、人生迷茫,而这段坎坷旅程最终让他重拾自我、再造人生……
他的成长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快乐的家庭回忆非常短暂,使得哈罗德性格内向、胆怯、逃避。哈罗德最喜欢的是他的母亲,“家中唯一一个除了身高以外都比他高的人”,虽然他的父母都没有做好迎接孩子到来的准备,但母爱还是给幼年的哈罗德带来了无比美妙的体验,书中多次描写关于母亲的回忆,充满欢乐、温情、向往,以及失去时的恋恋不舍和无可奈何。母亲因为受够了从战场归来后就不正常的父亲离家出走,更给年幼的哈罗德心理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成为了他与儿子戴维之间奇异的相处方式的来源。
他与妻子莫琳相识到结婚,岁月的侵蚀逐渐使得原本就不出众的哈罗德变得更加平庸,加之莫琳始终对于他不曾下水救溺水中的戴维耿耿于怀,一成不变内向的哈罗德把初始开朗活波的莫琳变成了一个看他什么都不顺眼、都要批判、相视无言的老妇人,莫琳甚至怀疑“当时怎么就看上了毫无吸引力的他”,还会抛开家庭的极力反对嫁于这个男人。不可否认热恋中的男女都是幸福的,婚姻开始也是浪漫的,他们计划了一大堆未能成行的旅程,但最初的热情被几十年单调生活磨灭殆尽,机械般交流对话,分居,看似独立的生活……哈罗德甚至出发的原因都没有莫琳,更没有考虑她的感受,但是一路走一路回忆,点点滴滴如水滋润心田,爱情再次复活了。
他与戴维之间总是有段距离,前面交代了哈罗德的童年,他对于儿子的逃避使得戴维变得叛逆,二人相处非常不和谐,戴维从小不喜听他说话、讲故事、做游戏,甚至会戏谑般地跟母亲说“你瞧,他就是这个样子”,如莫琳所说“儿子出生到现在你甚至都没有抱过一下”,戴维如火,哈罗德是块冰,这种尴尬让哈罗德觉得痛苦,以至于习惯了这种方式,朝圣之路上回忆起来确是令人难忘、悲伤,但儿子对于父亲这次突然的远行却持支持态度,也安抚了受伤的母亲,对于小说情节有很大作用。
小说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天气变化,借此来展现人物心里变化。也许是因为亲近自然的缘故,我颇为喜欢这些描写,摘出来与大家一起读读,要在脑海中描绘这么一幅画面。
“座座独立的房子刷成了黄色、蓝色、橙红色,都被岁月洗刷得有点斑驳了”。房子在这里被隐喻为爱情或者生活,开始总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引人入胜、赏心悦目,随着岁月侵蚀,当初的激情如潮水般迅速退去,爱情的热度逐渐冷却,我们曾经的梦想生活、缠绵欲望,那些优美的甜言蜜语、你侬我侬,是否还如昨日那般鲜活明艳、动人心脾,追求美好生活、永久爱情的初衷是否依然蓬勃有力。如夕阳渐入黄昏,逐渐习惯了单调枯燥的节奏,哈罗德也是被生活逼上了“朝圣之路”。
“一座瓷像,一个花瓶,甚至一个大号,都是人们用来隔断外界污染,保护自己内心柔软的物件”。瓷像、花瓶、大号,如何阻断外界的污染?应该是转移自己的不安疲倦,避免突然冒出的退却的想法侵害自己并不坚定的心,哈罗德性格本身并不强势,易受外界影响自己的判断,同时束缚自身本来的想法,借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的外物心安理得地保护自己柔软的心。
“泛着银光的大海在身后铺卷开来,眼前是通往贝克里郡的康庄大道与另一片海洋”。前路豁然开朗,前路坦途明亮,仿若指日可待,重拾信心、重获希望的感觉让疲倦困乏的哈罗德如此轻松。贝克里郡依然遥远,但内心仿佛已经看到了城堡的高墙,他无比坚信、充满力量,一种信念油然而生,让我们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初的冲动的渴望再次充盈全身、散发热量,再出发!目标就在前方!
“夕阳滑落到达特姆尔高原的边缘,天空布满了红褐色的云霞。山岭上镀上了一层不透明的蓝色,山上吃草的牛群在渐弱的日光里微微闪现出一种粉色”。以前哈罗德与莫琳也开车路过,但从未发现如此美景。景色美无边,只待有心人。山一直在那,夕阳、云霞每天都有,牛群走来走去,我们却不曾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内心充满了对世界、对周围甚至对亲朋的苛责、埋怨,这种愚昧迷障了我们发现美、感知美的双眼,束缚了向往自由的双脚,来去匆匆、往来茫茫,沉溺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之中,如同筑起了一道高墙,隔绝了双眼与世界、与自我,这渴望的灵魂一旦自由,才发现世间如此之美都在身边。驻足也是一种收获,欣赏也有奇妙感觉,与其浑浑噩噩的机械前行,不如停下来看看周围、寻找自我,再次归来、启程,爱和自由、美和生活都焕然一新、焕发生命,闭塞的心扉一旦打开,呼吸畅快如此美妙。夕阳,山风,树木,虫鱼,花草,驻足的寂静道路,皆是风景,皆有可取。
这段异常艰辛的朝圣之路,出发、行走,由最初的一时冲动到目标信念逐渐清晰,充满了与旧我、与世界、与自然的反复斗争,这是一段打碎重建的心路历程。
初始总是源于冲动。平凡亦伟大,但平凡不等于平淡,平淡不等于平庸,单调枯燥、日复一日,几十年的工作已经磨灭了哈罗德答应莫琳浪漫生活的初衷,他们知道彼此的问题在哪,但仍旧是这样视而不见,掉入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凑合的陷阱里,今天对付过去了,解脱了,明天再说明天吧,今日复明日,本质上讲这段生活甚至生命已经结束。“全世界那么多地方,偏偏是在贝里克——虽然他从未去过那么北的地方”,开始的哈罗德对奎尼的印象并不深刻,二人的交往也并不深入,“只记得是一个娇小的黑发女人”,是对于未知的好奇感迸发出来,如果是去过的地方,也许哈罗德可能就是简单的一封回信抑或驾车前往,故事就在寄出信的那一刻结束了。正是由于这股冲动促成了这段奇迹的开始,行走中哈罗德不禁问自己——“我是谁”。
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旅程变得一样了。“他想起自己错过的那些人,那些机会,那个不愿与他对话的儿子,还有被他辜负的妻子”。冲动引发了行动,但目标还没有明确,一时的冲动不足以支撑一场伟大的奇迹。问题出现了,衰老的身体开始疲倦甚至损伤,冒失的行动导致没有任何的物品准备,旅途的终点看来如此遥远、如此渺茫、令人生畏,哈罗德开始怀疑、动摇。一切怀疑都会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出现的问题的思考称之为反思,会廓清迷雾、擦除疑惑、矫正方向,也能抚平内心、坚定信念,哈罗德也是如此。沉睡的灵魂终因出了大问题的身体而苏醒,自我再次回归主宰,“道路,农田,森林,河流,旷野,荒原,高峰,深谷,还有数不清的人,他要去认识他们,没有深思熟虑,也无须理智思考,念头一旦出现他就这么决定了”,此刻迷茫和未知依旧存在,也许还有疑虑,但目标逐渐清晰生动,方向重新确定,对于此次远行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还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砺坎坷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高大的哈罗德笑着迈开步子,继续向前。
经历的人和事丰富了他的旅程,更重要的是他在不断变化。不断的反思如同真理越辩越明,走下去的信念更加明确坚定。刚出发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哈罗德遇到了从未出过远门的加油站女孩,突然把他行走的初衷提升到了信仰的层次,为了拯救奎尼的某种宗教性质的修行,让哈罗德得以及时转移打算回头的念头。与客店旅人的对话,遇见酒保和没有孩子的女人,看到了远足的男人和喜欢简奥斯汀的女人夫妻的争吵,喜欢一个男孩的银发绅士,甚至与莫琳电话的争吵都给哈罗德的旅程增添了更多动力,种种见闻感受使得他对生活的意义看的更加深刻,这次远行的决心也愈加坚定。指南针、地图、登山鞋等事物在书中被隐喻为多余的想法念头,比如会想到准备这些东西,充分的准备也许会打消哈罗德这次远行,因为准备的越充分、考虑困难的程度越深,心里更加充满怀疑和胆怯,很多伟大的想法往往停留在准备阶段就胎死腹中,“他知道如果现在回家,哪怕只是找出地图看一下,就永远不可能成行”。旅程的见闻也在一点一点改变哈罗德,他变得自信、开朗,不在逃避和躲闪,已经开始正视自己家庭内部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感情,“他感觉自己是真真切切的,远处一台除草机突然启动的声音都让他大笑”。
“他正走在去看奎尼轩尼斯的路上”
“奎尼相信了,她在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