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究竟要不要生孩子?
也许很多人(包括女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异常矫情的问题。“不结婚就是失败,不生孩子就是不完整”,这样的文化和环境如雾霾一般层层笼罩着中国。但作者却笃信生育是最严肃的生活哲学问题,人不能不想这个问题就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上来。
要不要生孩子,不是单纯因为养老、因为有趣、因为调和夫妻关系、因为理所当然。它其实涉及很多,女性身份、女性地位、对婚姻的理解、对事业的妥协、对爱的渴望、对选择的惶恐。
一个女人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以及职场发展,好不容易才从一个听父母话的乖乖小孩成长为获得一点宝贵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成人。走入婚姻和生育小孩,可能会让这点自我和自由开始变得缺失。因为婚姻完全不同于学校,在学校和职场的考核标准很简单:你是否足够优秀。但在婚姻里对女人的标准太多了:清洁打扫、一日三餐、照顾老人、养育小孩外加挣钱养家,而男人只需主抓挣钱养家就好。“家庭,反而是剥削女性最深又最隐秘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思考要不要生小孩是庸人自扰。生育是一种本能,动物都能养活自己的孩子,何况人类?怎么养都能活。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母亲在这件事情上的被动与影响。
蓬头垢面、面色枯黄、身材臃肿、疲惫不堪;
沉浸在照顾和哺育孩子的时光中,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跟不上时代跟不上节奏内心焦虑;
必须分部分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主动放弃很多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
经济过多依靠丈夫,没有底气没有选择;
……
一个母亲如果不开心不快乐,没有被鼓励被关爱被理解,却被“应该为孩子牺牲,应该为家庭牺牲,放弃自我是理所应当的,都是值得的”执念自我催眠,那些失落与失望,后悔与埋怨即使隐藏即使压抑也终有一天爆发。而那些在生孩子之前反复考虑并认真准备的人,才是清醒而负责的,恰恰是对身为父母的敬畏与尊重才不那么盲目。她们知道得到与失去,知道调节和安排,即使丁克也是坦然选择的结果。
“一个人的命运在他五岁之前就决定了。”弗洛伊德的这套过去决定论,让很多人将幼儿教育提升到无可比拟的高度,也让生育变得更加有压力。我们都害怕孩子未来过得不如意不幸福,于是性格培养精神塑造兴趣发展通通上阵,生怕错过五岁之前的黄金时期。虽然我还未生育,但是也诚惶诚恐,总是觉得自己要多学,要少犯错误,想想就如履薄冰。荣格却认为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即使成年之后,一个人还有许多更新和变化的可能,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自我实现。“父母怎么做,都会留下遗憾。而遗憾并不是就不好,它会带来新的成长空间。”看到这段话一直期待做好家长的我终于如释重负。只要孩子感受到爱和被爱,成长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生孩子让女人面临一次接近死亡的新生,所以她们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活的勇敢都远远超过男人。愿我们都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
有过思考,才会有最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