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很多的一天+一些体会

以前在商学院学会计的时候总是要出去和人social。我本身是一个极其擅长和人打交道的人,基本上和任何人聊天都不会冷场,尤其是有那么一两个共同话题的人。所以跟业内的人聊天应该是我的comfort zone。

这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本领,我妈也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咨询从业者,跟客户打交道是重中之重。今年在一个银行的项目上做了一年,对方的team里面有那么两三个人,和我们交流的时候几乎是以我为中介和链接点的。我们需要请客户吃饭或者happy hour的时候,组里的人也会派我出马去邀请,因为派我去成功的概率最大。这在我这个entry level的级别里面是非常罕见的现象。经理说几乎从没看到过一个初入职场的人如此擅长社交。

但即便如此,我一直觉得social是一件非常非常累人的事情,我需要脑子速度运转很快,不停地递话题,并且在递话题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不会冷场小玩笑,让对方感觉到轻松愉快。虽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我基本都能做到,但是我觉得非常非常累,所以我很少有意识地发掘自己这方面的长处为事业铺路,在能避免social的时候我都尽量避免。

作为一个quant,我一直觉得technical是我的立身之本,我是quant,我要靠technical说话,我要实实在在能写代码能推公式,不管遇到多难的项目,大佬们能放心地让我扛枪上阵,才是我价值的核心。一直以来,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小角落,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开两个显示屏,戴着降噪耳机,skype上挂着免打扰模式,安安静静地设计project的架构,认认真真地写代码,最专注的时候夸张到老板早上9点给我发的短信,我到下午6点下班的时候才看见。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我绝不出去和人social,组里的happy Hour从来不去,也从来不会主动和业界大佬们book schedule,喝个咖啡,建立交情。

一直到最近,强烈地感受到在纽约这个人才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作为一个quant, 和各位名校清北本科藤校PhD们硬拼technical,简直太幼稚了,是典型的以我之短比人之长,才痛定思痛,决定摘下面罩,出来做个social queen。把自己之前面过的面试官感觉对自己印象不错的全都LinkedIn了一遍,于是有了第一天两个social event之早上和JP的ED喝咖啡以及晚上和高盛的desk quant吃晚饭,两个人都主动offer只要我看到JP高盛任何感兴趣的职位都可以给我refer。

也收到了一些非常非常有用的建议和忠告:职业初期要尽量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和擅长领域,并且就此专一地做下去;在自己很努力的时候如果情形没有非常大的改善,千万不要无谓地焦虑,时间还长,不在乎这一两个月的沉淀,没有好的机会的时候就要尽自己的力量完善technical,发掘潜能和兴趣。

项目上的事情今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5月刚从一个很不错的项目上下来之后,进入了一个月的焦虑期:之后会被哪个项目抓走?之后会不会做到我很不感兴趣的方向?之后会不会做到我很不擅长的领域?之后我如果做了不想做的事情,简历上加不了东西怎么办?时间越长对我越不利,我又没有任何议价能力怎么办?结果纠结了一个月之后,今天被抓去让我写一个Interest rate model Q library。事后据大佬说,讨论的时候,他们想找一个既能写代码,又能高效地写代码,又很懂这一块的数学,又懂这一个Interest rate model的人,拍板一说,danielle啊,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立马一个电话把我召唤过去。那一刻感觉自己特别开心,觉得自己一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也是有大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和其他人无差别的小朋友。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想法:要拓展视野,同时专注于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兴趣,努力地建立自己的标签,让别人知道你想做什么,善于做什么,在什么样的工作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天还是坚持刷了几道leetcode,写了四道tree的问题,复习了一下preorder/postorder traverse。一天有了很多收获,很开心。虽然晚上回来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已经累得晕头转向了,但是还是想在忘记之前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走了两万多步,回家收到一盘很喜欢的眼影,感觉一天的劳累都一扫而光,辛苦也都是值得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