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此刻是我开始着手写《后来的我们》影评的第四个小时,哦不,准确来说,从上映的那一天我就做好写这部电影影评的准备了,准备趁着热点认真地“有感而发”地写一篇“深度好文”。
可是,对不起,我做不到,这种“被动的深情”让我整个白天焦虑万分。
坦言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被电影中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稀里哗啦,反而是最后林见清父亲写给方小晓的信让我动容。
甚至林见清和方小晓分手的原因我也是看完电影在和朋友的讨论中才理解的。
电影说,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要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无关。
看起来很让人动容的句子,可是我真的没有任何触动甚至不太认同这些“金句”里的观点。
02
为了所谓的影评刻意给自己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让自己陷入往事的回忆中再去体会电影里的感情,最后机械性地用一些矫情的文字去感动读者,抱歉,这不是我的初衷。
没有切身的体验和真正的共鸣,真的很难去说服自己写一篇能让人感动的文章。
即使用心拼凑出一篇“字字珠玑”的文章,或者有那么几个喜欢你的人拍手叫好。
然后呢?感动别人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想要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的凡人。
我深知自己阅历尚浅,并不能因为看了一部电影就总结出人生哲理。
但我更希望自己慢慢去了解,慢慢去填补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不是假装深沉,跨越自己的知识面,去看别人的感悟,将别人的观点强加给自己,然后再拼凑出来大段大段不成熟的文字呈现给别人。
更何况自己还没有完全走出一段感情经历的时候,还没透彻理解爱情这个神圣的存在的时候,还没能客观去看待感情中的得与失的时候,《后来的我们》之于我,就是很普通的一部关于“爱而不得”的电影而已。
03
不否认电影的可贵之处,也不搬弄营销和退票是非。电影首映当天,各大营销号便及时地推出电影评价,褒贬不一,不乏充满戾气的煽动读者情绪的影评。
营销文往往非黑即白。而我,作为电影的一个普通观众,需要的,不过是听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而非“模仿”。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父亲对艾里奥德父亲对他说,“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今天写影评的感觉,更像是为了让自己有感觉而去寻找感觉,为了让自己感动而去寻找感动。
记录和分享才是初衷。即使推送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但是至少每一条推送,都是自己很认真地去设计排版,敲每个字,选每一张插图。就像在维护自己的一个小花园一样,每一棵植物,都是精心栽培而成。
下次,当营销热点再迎面涌来的时候,我应该提醒自己,在感动别人之前,请先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