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出塞曲》赏析,让你知道为什么那么不同却又都如此之好

从5月底开始赏析唐诗,到现在已将近四个月了,当时说的是每天一首,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时间就没有去做,落下十来天吧,现在应该有一百来首左右了。

因为我是读完以后接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析的,属于脱口秀性质,就没有文字稿。当时是想着,过一段时间,把文字稿写下来,和音频相对应。可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做到。

这两天分别赏析了两首唐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和王之涣《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熟悉唐诗的人都知道,这两位都是唐代非常出名的大诗人,也特别善于写出塞诗。上面的两首都是他们的传世名作,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先赏析一下第一首吧:

王昌龄的这首诗,写的真是大气磅礴,让人叹为观止,他并没有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景象,而是跨越了时间长河。

第一句写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话把思绪拉回了千百年前,明月,还是秦朝的那个明月,依然悬挂在空中,在夜晚,洒下银辉,笼罩着边城,而这个边关呢,也依然是汉朝时候的边关,几百年过去以后依然矗立在这里。短短的七个字,就把你的思绪,纵横了千百年,让人感到,自古以来,这个地方都是边防要地,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说的就是戍守边关的将士,从老家到这里,有的不止千里万里,很长时间了,大部分没有能够回去,永远埋骨在了这边关之地,与黄沙、黄土,融为了一体。现在仍然有很多边关将士,在这里戍守着,随时准备抵御来自匈奴的入侵。

第三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说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他在汉武帝的时候,威震敌胆,曾一人深入敌后,杀敌数百,号称飞将军,令敌人心惊胆战,威震四方。

第四句不叫胡马度阴山,是在发出慨叹,如果李将军仍然还在的话,那么北方的匈奴是不敢来侵犯的,可惜现在没有他这样的将军,边关羸弱,外敌入侵也就很正常了。

这四句连成一个整体,其实就是表达了对战争和当前局势的一种无奈,千百年来这个地方一直是战场,很多将士都已经永远的把尸骨都留在了这里,是非常辛苦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由于没有好的将领,因此震慑不住敌人,故此一直处于被动防守之中,将是苦不堪言。

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第二首王之涣的出塞就与王昌龄有所不同了。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是黄河流经的地方,滚滚黄河溯流而上,隐没在青藏高原深处,来源于茫茫白云之中。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的则是在边荒之地,人烟稀少,这一座城池孤零零的悬在这里,靠着奔腾的黄河和万仞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边关要塞,在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说的则是在这个地方有战士吹奏少数民族的乐器羌笛,吹出折杨柳的曲子,令人心绪不平,勾起了将士们思念家乡的一种愁绪,不要埋怨吹羌笛的士兵,因为大家,早就已经思念家乡不能自已了,这首曲子也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在这边关条件艰苦的地方,常年风沙很大,冬季时间漫长,冰冷刺骨,春天的时候是很短的,基本上感受不到。其真正的意思表达的是,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也就是说,他们在边疆征战,朝里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就好像把他们遗忘了一样。

整首诗抒发的是诗人落寞的心情,他要去戍守边关,看到了边关将士的辛苦,和情绪得不到抒发,自己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首诗因为是出自同一个时代,而且都是非常著名,放在一起来赏析,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看同一个题材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有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第一首诗纵跨时间长河,追古惜今,发出的一番感慨是:国家要有良将,统帅雄兵,才能确保国家安宁。

第二首则是展现的是雄阔的地理风光,和心中对得边关将士得不到重视的慨叹和同情。

他们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都是语句精炼,跨度大,描写的非常富有画面感,很容易让人代入进去,和诗人一起徜徉历史长河,体会边关将士冷暖。

都是七绝,字数少,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此,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更是受到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让后人知道诗到底该怎么写,才能写的不落窠臼。令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

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让人多背,多理解,多沉浸在诗所提供的优雅的意境中。

时候不早了,就赏析到这里吧,每天一首诗,坚持下去,相信对于诗的理解,一定会越来越深入,也一定会促进自己写作与欣赏水平的提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