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微醺西柚
最近,我抽空读了两本书,第一本是《呐喊》,第二本是《瓦尔登湖》,交错阅读,读着读着有些想法一直在脑中徘徊回响,想起先生的那句“我大概是病了”,不禁莞尔,有些话不吐不快,先把一些昨天写的读书笔记写出来,再填一些罢。
鲁迅先生的文中那些国人的愚昧和麻木,在《药》中,鲜血馒头看着荒诞可笑,无语至极,但那个时代的国人愚昧无知,传统思想观念迷信,给我一种窒息感和无助,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吃“人血馒头”的人,剥削压迫者,思想解放者是少数,我们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能打破黑暗,进行思想觉醒。可是说真的,我有些悲哀,国人不愿意去看,去思考,因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着,生活让我们的同胞们伤痕累累,如何进行精神上的觉醒,新媒体时代成就不少人,也让风气浮躁起来,能有多少同胞思想观念觉醒啊,又多少先生站起来呼喊声不被听见,文人风骨似乎是一种追忆了,祖国强大了,人们群众的“心路”到底怎么走?先生,我真的迷惑了。我也是亿亿万万中“有头发”的人,另一个迷途者罢了。
出路在哪里呀?虽说那么多的道理,也学来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可精神家园仿佛如无根之萍,随波逐流,家族氏族的解体到个人社会,疲于生活,奔于生计,焦虑,快节奏的时代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思想像燃煤的火车,而技术像飞天的火箭,心灵家园的丧失,思考能力的弱化,静心仿佛个传说,不少人仿佛是不知名姓的阿Q,丧失了我们的根,继承创新对寻常人来说是一个口号一样,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少年去初生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
我看到的是磨平棱角的一个个同胞,不少人为了生活丧失了诗和远方的能力,为浮云遮望眼,花花绿绿的世界迷失了他们的眼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三者兼备好像成为一种负担,我这几天的思想好像有些悲观,想到了易白沙先生,辜鸿铭先生等等民国前辈大家们,文人风骨,君子之风,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然现在有多少呢?有变通之法吗?如何去变?我们缺少的是千千万万个先生,国富又如何?无根无史无传承,只喊口号的时代还在,心中的辫子犹存,路该怎么走?想的太多,重压在青年,变通者何处?变通之法呢?
快节奏的时代,短视频,新闻舆论铺天盖地而来,资本操控,舆论引导吃瓜,内忧外患,我大概是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