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回想自己的整理之路,可以概括为一句诗经中的名句:道阻且长。早在四年前,就买了这本书,并且施行过一段时间,现在看,我的变化并不大,没有立竿见影,也没有脱胎换骨。
是书不好?不是。书我现在再看,价值观和方法论也都还是认同的。那失效是什么原因呢?
在书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周三以前,我一直以来提取的关键词都是“整理”。
周二晚,我整理出来的这本书于我失效的原因也都是围绕“整理”的,是我自己的“贪念”和“惰性”。贪念包含两个方面:渴望占有,不愿舍弃。惰性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懒。
我的整理之路
家里有个特别勤劳的妈妈和一个超级能干且只比自己大两岁的姐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会干活。初中在家,房间都是妈妈整理,高中住校一个寝室14个人,谈不上个人空间,也罕有个人物品。大学和姐姐是一个学校的,姐姐常常到楼上来,帮我整理床铺和储物柜……工作后一段时间内,姐姐经常坐长途巴士,给我整理房间。结婚后不久,妈妈过来照顾怀孕的我,一并承包了家务……日子就是这么幸福着过着,整理之路似乎一直都不必启程。
儿子大班以后,妈妈结束多年两地分居回到爸爸身边,我也才终于开始自己的主妇之路。那一段时间特别苦恼自己的“不会清洁和整理”,特别盼望着可以有课程可以学,可以有些书可以教自己。接连买了《断舍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014年9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2014年10月)《清爽十件衣服》《不烦不累扫一屋》……只能说态度很好,但是收效真的不大。基本属于间歇式整理、不定时故态复萌模式。
“怦然心动”的替代方案
最开始读这书的时候,发现书中多处提及“衣服会不舒服”“没生命”“要感谢”,我觉得这样对于物的尊重、敬畏是我们没有相关背景的人所难以触及的,所以一直没有施行。前后找了两个替代方案:蔡康永说,可以理东西时把衣物分装三个箱子——要的、不要的、想不好要不要的,最终只保留“要的”那个箱子;王潇说,拿起这件衣服想一想,如果穿着这件衣服出门,楼下拐角就会遇见自己的前男友or男神,会不会觉得这件衣服配不上这样的剧情。一度觉得这两个方法都不错,比“怦然心动”更有可操作性(不用太走心,比较不累)。
“魔法”的起点
可是周三那天,看过园长阿丹分享的近藤麻理惠一次综艺节目视频,45分钟过后,发现自己试图替代的“怦然心动”可能恰恰是这魔法之所以有魔力的起点:只有拥有对“物”的尊敬、对理想中美好生活的期待,才有整理的动力和保持住的可能。——这是整理的源。
看近藤麻理惠的综艺视频,她说,其实每进入一间房间,她会首先和房间打招呼,做好充分的自我介绍。
扔东西时也要求屋主每扔一件就说一句谢谢,是每一件。
雨先生说,我的确扔了很多东西,但是一段时间后又有大批量的衣物涌入,所以每一个柜子还都是“衣”满为患。为什么会这样?购物狂?恋物癖?是“何以解忧唯有shoping”?可能都不是。根源可能恰恰在于“怦然心动”的缺失——没有怦然心动,就没有“珍视”“美好”“不忍打扰”,就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所以,现在要我说,“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中心词应该是“怦然心动”。也准备收拾心情,开始学习对物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重新开始自己“怦然心动”的整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