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丨蓝音久儿
连续两年的过年没能回老家,都是在五一期间回去。回家几日,匆匆忙忙,也有五六年没有去过乡村的集市了。
这次回去后,带着小孩子一起去乡村集市三闸集逛了逛。小时候和妈妈步行过去,后来做爸爸的自行车,再后来有了电动车,路也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据父亲所述,三闸这个集市的形成也有差不多四十多年了,最早之前就在家附近的仝圩,因为某种原因慢慢迁移到了三闸,直到现在。阴历2、5、7、10三闸逢集,1、3、6、8的日子就逢镇上的梁集。
小小的集市,充满了我的童年回忆,它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热闹的地方。
它亲切、凌乱、拥挤、包容却又充满着活力,也是家里资金的来源地。家里吃不完的大蒜、蒜薹、莴笋等蔬菜,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一把称,一个小板凳,一个蛇皮口袋,一些攒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一些蔬菜就可以摆一个小摊子。还有以前的那棵枣树,在枣子上市的季节,只要逢集,爸爸就会早起摘枣子去集市上卖,每年的枣子可以卖个几百块。记忆深处,我还和妈妈一起去卖过莴笋苗,2毛钱一把,一上午卖个一两元钱,然后再步行回家。依靠着土地生活的老农民,我的爸妈用卖粮食、卖猪、卖羊,还有这些点点滴滴积攒的钱,补贴家用,供我们兄妹几个上学。
后来,渐渐长大后,记得夏日的时候,只要赶集爸爸就会买个大西瓜,回来冰在井水里,还有一大块凉粉,回家划成小块,浇上一些醋、甜油拌着吃……冬天呢,就和大人、小伙伴一起去集市里的澡堂洗澡。
一个农村集市空间,前来赶集的人来自周边各个村庄,甚至其他街镇的人。农村的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农民的生活生产日常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便在今日网购发达的今天,它仍是农村重要的一个交流、交易和互动的活动场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集市是“以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为基础所形成的场合”。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的集市。
拍摄时间:2021年5月
拍摄者:蓝音久儿
拍摄地点:睢宁梁集镇三闸集市
▲醋、酱油、花椒、甜油等调味料
▲街边一角
▲竹篮、高粱清洁刷、板凳、镰刀、竹篮、簸箕等家用农具、用品
▲打豆油的小摊贩
▲这是我百吃不厌的粉丝,但是这次没有带。煎饼、盐豆、粉丝……这些家乡特色,熟悉的味道,只有自己吃的时候感觉有些孤单。
▲街角卖鸡蛋的小摊,我走之前都没有卖多少。
▲修皮带卖皮带的摊子
▲给去世的人用的纸钱,小时候和妈妈一起串过
▲“热闹”的一角,据周围小摊主说,逢集的时候经常过来,用免费赠鞋刷等小物品吸引一些中老年人听课, 卖酒一类东西。一开始说不要钱,一点点加钱,最后让你掏钱买酒。在隐隐约约中,听到写感谢信、洋河酒厂一类的词。老家里的净水器等都是老爸老妈听类似这些人“吆喝”买的。
▲卖“馓子”的小摊。
▲这位老人,让我想起已经过世的爷爷。
▲来赶集的多是老年人
▲卖黄瓜苗等小摊
▲切片晒干的白干(山芋干),煮粥很美味
▲蒜苔、萝卜、毛豆、西红柿等常见蔬菜
▲金元帅、青苹果等是我们从小常吃的苹果,酸酸甜甜、沙沙的,浓郁的苹果香气,充满回忆。
▲卖水果的摊贩
▲牛羊肉的摊子,这条街上很多摊子都有二十多年了
▲蔬菜小摊
▲街角,正在交易的摊贩和顾客,田先生和孩子们的背影。
▲抓拍到吃西瓜的她,拍完后我特地拿给她看了看,我说:“你笑起来,拍的很好看。”
「END」
点击再看/分享转发吧~
本期作者:蓝音久儿,真名仝久宏。左手捉蟹,右手执笔,用心发现与记录生活之美。生于苏北,坐标苏南,辞职返乡,扎根农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