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玲
现在人们一谈起抑郁,就会想到一些人的名字: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史学天才林嘉文(18岁自杀)、韩国男星崔真英,还是最近一位疑似抑郁自杀的28岁乔任梁。也有文章说抑郁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说起抑郁,总是和这些能量极高的负性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谁抑郁了,好像就离自杀不远了。然而,抑郁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抑郁里除了负面影响,是否隐藏着更加阳光正面的能量呢?
想起那一年,我“不远万里“”参加上海的生涯课程,当时是杨老师的课。她是最后一天出现在课堂上,她把前面老师的课做了总结。当她提到,为何会有生命暗河时,我的心不知为何动了一下,眼睛湿润。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跟杨老师说,我能拥抱你一下吗?她说可以,于是我抱着她,哭了半天,什么也没说。我很庆幸,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她说自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优秀,生活中也会跟老公吵架,上街也会生气骂街,她说这些的时候完全没有听到,我心中只有一个能够理解“生命暗河”的导师。她说,也许生命到了某一个节点,生命暗河的能量就开始涌动。
我感觉到自己生命河床里那久未流动的部分开始动了起来。五六岁时的样子,我还生活在黑龙江林区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有一条河,河上有桥,夏天河上有桥板,冬天时只会剩下桥梁和桥墩。四月的小山村,冰河刚刚开化,上面是水下面是冰,桥那面的河边开满了小黄花。而此时,桥面上依然还没有桥板,我们一群小孩子想去摘花,只能手脚并用搭在间距60厘米的桥梁上,像螃蟹一样横着爬过去,五十多米的桥,爬到中间的时候,趴在距离水面高约2米的桥梁上,向下望着湍急的河水和河水下面的冰,内心很害怕,我想“要是掉下去,会被河水冲到什么地方呢?“。这个画面,一直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当再次想起那个画面时,我有时会问那个小女孩“那么危险,你过河去做什么?如果你知道回家要挨揍罚跪的话,你还会去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春天的小黄花太有吸引力了!”
我7岁随着妈妈走出小山村,来到高寒边疆小镇,14岁再回到老家的小城市,18岁从黑龙江考上大连的高校,4年后留校担任辅导工作,26岁有了老公,28岁有了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工作,身高168看起来身材也不错,后来买了房子、车子,在别人眼里我已是很幸福的人。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中考虽考上重点高中,却因成绩不理想而抑郁掉头发;高中因为学不明白物理而郁闷;大学因为学不明白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而抑郁;大学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也抑郁;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抑郁。特别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面临着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挑战,我更加抑郁。曾一度身体僵硬,气息不畅,突发耳聋,连续五年夏天晕倒。特别害怕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批评,不希望自己有一点点的问题出现。我要求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不管是喜欢不喜欢,有要求就来做。慢慢的,我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越来越抑郁的状态。
直到遇见杨老师。生涯课堂上,我也不太理解什么是生命暗河,只知道内心的感动,想去追寻,在上海的杨老师那里,我看到了一位那么完美的女性榜样,不是因为她有多高的职务,而是因为她那么优雅、从容、平和、泰然,她的人生状态深深吸引了我,她活出了“她”的样子和感觉。我感觉到身体流动着什么,我曾经抑郁、压抑、凝住的部分开始流淌进我的血管。于是,我追寻着内心的渴望,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师二级学习、贝克认知疗法学习、欧文亚隆人际关系团体学习,参加团体成长小组和督导小组,NLP教练技术学习等,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的生涯发展课题,当我看到那些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而找到方向时,我内心充满愉悦感。当有教授说我的生涯规划课讲得很专业,说我是专门搞心理的时候,我内心有种小小的爆棚感。所以,特别感谢当年的抑郁,是它引领我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抑郁来自对未来的思考,其实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那里有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那里有岁月赠送给我们的瑰宝,老天派抑郁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让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需要明白不断追寻,不断转换思路,不断尝试,才能够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部分。
抑郁就是生命中即将化开的冰冻河床,蕴藏丰富的生命能量,我们可以引领它灌溉生命之花,丰满富足的到达生命彼岸。
遇到抑郁,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能量呢?按照贝克认知疗法原理,可以用以下方法:
第一,觉察和评估自己的抑郁。如果一周以上觉得情绪低落,唉声叹气的话,没有兴趣的话,那就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抑郁状态。用数字1-10给自己评估一下情绪得分,分值越高,情绪强度大。
第二,找到那个发生抑郁的情境。事件,时间、地点等让自己发生了抑郁,仔细描述一下那个情境。
第三,找一找当时的想法。抑郁是一种情绪,情境发生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呢?详细记录下来。这里的想法可能很多,写完以后,将想法与情绪一一对应,并找出主要的想法开始第五步。
第四,观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叹气等。
第五,评估自己的想法。首先提问“这个想法是真的吗?支持这一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驳这一想法的证据的哪些?如果不是真的,可以接受的想法是什么?”其次可以提问“这个想法背后的目的(或是需求)是什么?为了这一想法已经做了什么,如果效果不好的话,还可以有哪些办法或措施”。
第六,如果自己不能走出来的话,及时找朋友倾诉或找心理咨询师话聊。
最后, 请记录一句善良的谏言:抑郁蕴藏生命能量,求助是强者行为!
写作不容易,多支持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