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平常人,怀平常心”,这是我的“人生名言”,看着就是毫无大志之人,但我就喜欢顺其自然、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今天看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之前看过一部分,但走马观花,已经记不清楚,又重新开始看,这次受新网师“啃读、深读”词语的影响,其实是受新网师人的影响,我开始投入的看,认真的看,但还不敢用“啃读、深读”之词来形容,只能说在慢慢改变以往的“速读”,加强了自己的思索。也试着“圈点批注”,尽管“圈点批注”很少,但算是有了尝试。
通过用心之读,突然感觉李老师写的这个主题“平和心态”和我的“名言”有点相通之处。待人的宽容,我曾经在日记写过:“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与观点,我们不能都要求和自己的观点相同,更不能让学生都一样,人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就如一个人手上的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相比。我们要允许不同的声音,更要理解教室里有差异的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与懂得。这样,自己的烦恼也会很少,身边的人也会轻松。看到李镇西老师在“宽容与妥协”中有这样一句话:既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那么只要其思想和行为不妨碍他人,我们都应该容忍。因为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宽容你。”看着,让我仿佛找到了知己,观点如此相同,而且是令我尊重敬佩的李镇西老师的看法。因为有“找到知己之感”,令我兴趣更加盎然,继续看下去。
如何对待周围人对自己的“议论”,李老师指出了明智的做法是:能够解释的尽可能解释,一时解释不清的干脆不解释,自己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要相信“日久见人心”,更要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做出让人信服的成就。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他根本无法理解你的思想境界,更无法进入你的精神世界,你何必与他一般见识呢?犹如心理导师,令心胸逐步开朗,和自身联系起来,想想,生活中也曾遇到被人“议论”,当时有点小气愤,其实真如李老师所言。何必在意呢?时间会见证一切。让我又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自认为尽力而为,岗位还是有了小变化,尽管得失兼有,因为曾经付出过,用心过,内心有点不舒服,其实想想,还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必抱怨埋怨,甚至于怀疑其他的原因,只需要安静的工作,“作出让人信服的成就”就够了,不要解释。幸福不幸福,和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心态平和,怀有一颗平常心,愿意做平常人,就会看淡一切,包容更多人与事。
“心中装着天使,眼前一片光明;心中装着魔鬼,眼前一片黑暗。”生活是否美好,关键看心态。
看“享受教育”,让我有点自惭形秽,因为曾经感觉“做教师就是一种折磨,教育事业就如我的噩梦。”不知何时,才开始慢慢改变,但还谈不上对教育事业达到“炽热”程度,有点慢慢喜欢上了教育事业。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是多么幸福,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在一起,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每天和单纯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忘记了世界还有邪恶;每天处于孩子们的爱与尊重之中,忘记了外边的冷酷世界。一双双晶莹而充满期待的眼睛,让自己也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教书将近二十年,也许努力不够,也许过于简单,在别人争着晋级时,我还如刚踏入校园的小孩子,不知道在争抢什么,为什么那么在乎“积分”,为了晋级与优秀,最终为了工资再高点。我只知道教教自己的课,有时间看看书,锻炼锻炼身体,成绩、班级管理、工作量也曾在前面,但积分就不在前,因为不在乎,也没追问过原因,就这么工作着。看到李老师的文章,真的很遗憾,看到的迟了,如果早几年阅读,也许自己会把更多时间用于读书与课堂。也会在迷茫时,作出选择:要么改变心态,要么改变职业心态。不会在曾经的过去,郁闷那么久,也不会在无争中虚度,看书也不会那么盲目。“兴趣”,是,既然无法改变职业,那么就对教育产生“兴趣”。用心去对待吧。
不管在教育事业,是否作出成绩,依然会怀揣“平常之心”,从容做“平常人”。犹如李镇西老师在“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中所说:“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