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山东人爱吃面食,馒头、花卷、面条、烙饼,各类各样,百吃不厌。
最简单最方便的就是面条:炒点菜添水煮一把面,锅里有菜有主食有汤,喝起来好不舒坦。
有四碗面条,由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为我亲手调制,贯穿了我一生的时光。
第一碗是父亲准备的葱花面。
高中晚自习结束后,常常是卷着一身寒气,回到家里。父亲马上捅旺了煤球炉,清水下锅,待水开时,放入一把细细的挂面。
面条在沸水中翻滚,同时切上几片葱白,倒入碗里,撒上一撮细盐,点上几滴芝麻香油,用面汤一浇,热气腾腾的面条烫熟了葱花,激发出芝麻油的香气。偶尔还会卧个鸡蛋或者打碎的鸡蛋花。这样一碗喝下去,暖心暖肠,为我接下来的寒窗苦读补充了能量。
多年以后,在厨房里,我的父亲手把手教给我的丈夫,如何制作这简单的葱花面。
但我家老张,自有拿手绝活,为我捧出了第二碗面,白菜炝汤面。
几个花椒粒在热油里炸出香气,一盘切成片的白菜呲啦下锅,翻炒到白菜软烂,撒盐和味精,注入一锅水,开锅后将一把干面条,靠着锅边转圈儿下入。大火急煮,打进荷包蛋,面条变软变色后出锅,配上王致和玫瑰腐乳,成为我在异国他乡的夜里辗转反侧的思念。
愿品你一碗洗尽铅华的白菜炝汤面,不馋他人山珍海味的满汉全席。
第三碗番茄鸡蛋面,是儿子跟着视频学习,亲手做给我们的。
我是个能省事就省事的人,番茄鸡蛋面对我来说,就是把西红柿切成几块,与鸡蛋翻炒几下,添水下挂面搞定。
儿子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不是正宗做法,于是自告奋勇查阅到B站上点播量最高的视频,一板一眼跟着模仿。
要蒜瓣、要香葱、要番茄酱,这些整整齐齐列好,该剥皮的剥好,该切碎的切碎。 肯德基的免费番茄酱不够用,还要专门去买平时不用的番茄酱,理工男的特性让他一点不肯将就。
西红柿烫去皮切成小丁子块儿,蒜瓣炝锅,放入西红柿加入适量盐和味精,加入番茄酱,翻炒后西红柿里的水份已经充分溢出,加入提前炒好的鸡蛋,多煮一会儿,最后点缀上绿色的葱花,一时间有红有绿有黄,煞是好看。另外起锅烧水,清水下面条。将做好的番茄鸡蛋卤浇到一碗碗面条上即可。
从此,每当儿子从学校回家度周末,我不仅为他准备美味佳肴,还期待着儿子为我煮一碗番茄鸡蛋打卤面。
不过,最熟悉的也让人惊艳的,是这第四碗,临清十香面。引用我家乡的介绍文字如下:
临清什香面形成于运河文化兴盛时期。据民间相传:该面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临清时,曾享用过并亲自为其赐名。相传至今,已成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代表主食之一。
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要做好十几样菜,不亚于置办一桌子酒席。主要炒菜有:炒茄丝、炒西胡丝、炒绿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鸡蛋花;随炒菜上的小菜有:鲜黄瓜丝、酱瓜末、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调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盐、芝麻酱、蒜泥;还有两个卤,即西红柿鸡蛋卤、肉卤。
面条煮好后,必定要盛到一盆凉开水里,随捞随吃。“什香面”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当地人也都称之为温面,这个什香面的名字倒是陌生的很。
这碗面通常是在夏天食用,普通人家一般炒的菜用 豆角,茄子,西红柿,韭菜都差不多了,调料无需复杂,必须配的是砸好的蒜泥,加入醋和香油,在堆好了菜的面上浇上这么一勺,起到画龙点睛之用,没有这个蒜汁,这碗面就缺少了灵魂。
炎热的夏天,在闷不透风的厨房里,为我们张罗这一桌子菜的,是我的母亲。
五十年来,她不知道煮过多少次这样的温面, 是最平凡的一日三餐,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既不能让我感受到晚自习后,父亲那一碗葱花面的暖心,也不能作为和爱人同甘共苦、白头相守的誓言,更不能与感叹儿子长大了的喜悦相提并论。但是, 在这一刻,当我想起这样一碗面,我看到了母亲那曾被忽略的、被漠视的,年年岁岁、默默无闻的付出, 忽然间泪流满面。
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我,以及我的姐妹们,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一餐一饭陪伴着我们的家人和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