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去游湖北武汉新洲的“问津书院”,感觉确实不错的同时,却也有了不少疑惑。
一到书院,就看到偏在书院大门右侧之外,路边站着一尊孔子石像,像前还有香火,赶紧上去谒拜如仪,再跟石像合个影。
接着就有了疑惑:孔子石像干么站在路边,象个侍应生似的,还站在个泥地里?
说是让孔子迎宾,对这位先师不敬不说,站的地方也不对,离大门远远的,还偏在一边;说是让游人敬奉,好象石像也没在书院的地界上,所以连个石头地面都没有他老人家站的,也不敬啊。
书院内里的孔子可比外面这位威严多了去了,这才是正常或正确的展示吧?
难怪仔细观察对比,站在路边泥地里的石像孔子的面容表情确实透着委屈呢。
了解到了书院的来历。《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就是说,孔子游走时,过一条河,找渡口,曾问路过两个其实是隐士的耕者,并得到一番有见地的回答。
西汉时,书院这地儿农人耕作时,挖出一块石碑,上刻篆隶文字书“孔子问津处”,淮南王刘安听说后,遂建亭立石碑纪之,后代发展为孔庙,书院,书院也因而以“问津”为名,鼎盛时期与白鹿书院等齐名,朱熹曾来讲过学。等等。
不禁疑惑丛生。
孔子问津处?不错,周围确实有很多地名与孔子及其相关“问津”的传说相关,书院后依傍之丘也名“孔山”。
怎么就确信孔子“问津”这里?
需知,这里当时是楚国,距离陈蔡二国也不止百十里,孔子干么绕道这里?再说,也没听孔子及其从人说过他们走过楚国地界啊。
就是西汉时发现的石碑了。
其实,这碑本身就很蹊跷。
它是埋在地里被挖出来的,上面刻的还是篆隶文字,就是说,更早的时候它就被人刻制出来并立在那里了。
更早会是谁人?西汉之前是秦,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儿,不会整这样的事吧?再往前的战国?这地儿是楚国,也没听说楚国特别待见孔子,楚人也不会整这样的事吧?再就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的名气影响还不至于走过的地方被人立碑纪念的地步吧?
前面不大可能有人。后面呢?
后面是淮南王刘安为石碑立亭。这个说法同样令人生疑。刘安崇的是道,与他侄子汉武帝独尊儒术拧着,因为拧着而获罪,何况刘安的封地远在安徽那边,他怎么会为孔子的行踪来劲,还专门越过地界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立碑?
不错,刘安是好纪事志怪,但和独尊儒术始作俑者董仲舒同庚,又死在董前面的他,怎么看怎么不可能和这块碑有什么关系。
这块碑,合乎历史的可能,它的被“发现”,时间只能是在汉武帝以后。而把刘安和这块碑扯到一起,怎么想怎么象是这块碑也属子虚乌有似的。
碑既存疑,“津”自有“问”,孔子曾来此“问津”之说,会不会是西汉开始独尊儒术时甚至是更以后的人附会而来的?
只存疑问,不做结论,以我的浅薄学识,也根本也做不了结论,留请专家作答吧。
其实,孔子到底是不是在此“问津”,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古以来,有一个地方,有一座孔庙,有一所书院,专门为纪孔子“问津”事而存在,并一直让儒学文化薪火相传,其中的文明意义以及文化光荣。
而这个地方,这座孔庙,这所书院,就在湖北武汉新洲,就是“问津书院”,作为本地人,应该给它点赞,为它骄傲。
所以,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疑惑,我还是很喜欢这所书院,也喜欢它那些传说,宁愿相信这些传说都是确凿无误的真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