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强调要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作为党和国家事业“中流砥柱”的党员干部,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争当一名“文化人”。
坚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废寝忘食,做“好学之心”的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拓宽学习广度、增加学习深度、提升学习高度,学经史子集、学中外文化、学科学技术、学诸子百家,做到真学、真用、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必然要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态度,要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学习,在理论学习上下真功、苦功、实功,突出重点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真正实现以学促干、以学促行。
胸怀“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家国情怀,做“爱国之心”的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对于文化来说,并不仅仅只是死读书、读死书,更是要厚植爱国情怀、广泛吸收借鉴,实现“文以化之”的目标。作为党员干部,要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正视历史和战争、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坚持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理想愿景。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到嘉兴南湖感悟“开天辟地”的豪情壮志,到江西井冈山汲取“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重走长征路感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亲临河南兰考,感悟“焦裕禄精神”,将以上种种转化为自己的“文化气息”。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要努力向优秀党员看齐,争做中国前行与发展路上的号召者、引领者、践行者、监督者、见证者。
秉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脚踏实地,做“实干之心”的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实践,就是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在实践中学、在实干中悟、在实际中思。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所学是为了所用、所思是为了所得、所感是为了所获,时刻保持为民初心,立起以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决策”、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的“公仆”模样,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群众“时时放得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