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尤其是我们在成年以后,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
法国哲学家提出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当你1岁的时候,一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当你20岁的时候,一年是你生命的5%,而当你50岁时,一年只不过是你生命的2%。由此可见年龄越大,一年所占的比重就越小。例如对于人一生的很多第一次,早期我们都会影响深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记忆片段存在得越来越少。
走出“熟悉区”,你就会拥有主观时空扭曲能力,一种延长主观生命的能力。
那么,旅行,是可以让你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断体验新的东西,相比在办公室,喝一杯茶,看看新闻,再投入到工作,一个星期快要过完的时候就在期待着周末,周而复始,你就会觉得时间在消耗着你,“内耗”让你觉得工作和生活单调乏味,然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旅行,让时光慢下来,仿佛回到孩童时代,感觉有用不完的时间。很小时,总觉得暑假很漫长,就想快点回到学校;还有课间十分钟的嬉戏打闹,感觉可以做很多事,踢毽子,跳皮筋……然而,成年后的我们不断在焦虑中感受着时间推着自己向前跑,反复做着重复的事情,一年又一年如白驹过隙。大脑感受新的东西日渐趋少,就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旅行,去感受旅行带来的一种延长主观生命的能力。
常说,旅行能增长见识,所谓见识,就是你广泛接触事物,扩大见闻。延长主观生命的能力也体现在见识的能力增长。在旅途上,跟当地的人们或许同行的路人交谈,无形中你就会获取到新的见闻。见识增长的同时,境界自然就不同: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我览境,境自去来;我观心,心自如如。
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增长见识就是在学习,在旅途中学习。朋友圈美美的风景照无法与亲临身境的画面相比,后者带来的震撼感更加强烈。空间营造的不止有鸟语、花香,更有触感,蔚蓝的天空,伸手就能触到刺眼白的云;碧绿的湖水,一巴掌就能此起披伏;看似遥远,却近在眼前;看似平静,却也能翻江倒海。
谈到旅行是一种延长主观生命的能力,就不得不谈旅行对于生命的意义?旅行的意义绝对不是上车睡觉,停车撒尿,到了地方拍照。这种旅行不是能力,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消耗形式。在旅行中延长主观生命,就是在探寻旅行的意义。我们的生命不是从办公室看新闻搬到旅行中走马观花式地拍照,从一个无聊的地方搬到另一个无聊的地方。
远离一个熟悉区,奔赴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这个地方给你好与坏的感觉,但有点不变的是,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抱着憧憬和好奇。旅行可以满足我们的窥视欲,我们窥视着每个地方不一样的节奏与表象。旅行的意义,其实除了改变你的世界观,其实也给你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旅行的意义是给平淡无奇的生命开一道缝隙,这缝隙里有涅槃和光芒。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哲学和佛学,让我们参悟到人生旅行的大道。我们去旅行的路上感受到了主观生命的延长,是环境改变了我们的主观意识还是内心真正的自我向往?旅行,或许有这种能力,但是真正的能力还是人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