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九年(1139)正月初五,宋金议和,赵构大赦天下,百姓们过上了久违安心的上元节,异常愉快。
可她看着日益繁华的街道,愁对月华圆。有人相邀,她依旧笑着推辞了,易安愿意守着自己那份过往云烟。
也不是不能走出来的,可置身于如此美妙的景色,怎能不使人浮想联翩,有十年的欢乐,后半世的悲伤。
挑灯嬉戏的笑语中,早已不再有她。
李清照也并不是甘愿沉沦的人,她也向往欢乐,可就怕已然憔悴的面容扰了别人的雅兴。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易安已过耳顺之年,两鬓染霜,将行就木。为了明诚的收藏事业,易安亲自拜会书法家米友仁(父亲为米芾,后人称为大米小米)。小宋接过易安手中的字迹一看,大米的真迹。小米已有七十五岁,大米的真迹也就顺理成章的市值千万了。小米非常高兴为大米的字帖题跋。
人们争着收藏作为珍宝。易安用这样纯粹的方式来缅怀丈夫明诚。
兀自想起,兀自心碎。清照啊,端的是正大仙若,坎坷一生。
那些同她一样背负盛名的女词人,诗人,诸如汉末蔡文姬,唐代薛涛鱼、玄机机,宋时的朱淑真、魏夫人,虽有佳作,但与易安媲美,还是差的些。
她自成一派,作品刷新文坛高度,还有其别号著称的“易安体”。她是当之无愧的“婉约之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也有刚强的一面,历史会给出答案。
那是绍兴三年(1133)五月,朝廷派两员大将:吏部侍郎韩肖胄与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表面慰问,实则探金国之虚实,易安闻此提笔为二人送行: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数千年以来,无一女子可轻易与之比肩。
此时的李清照,因时势发展所需,从金华辗转至杭州,她亦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
越是美好的东西,消散起来越是容易。她想留住这无情的岁月,但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只有写些诗,写些词。
她一生的才华倾尽于此,她不擅长别的,晚年的李清照几乎丧失了所有,但至少还有词,以及钟爱的梅,只要这些东西在,她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所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