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想法,需要选择,增加必要条件,这些条件一定是必要的,非必要的只能让你变的无法选择。把必要的条件研究明白,然后在进行筛选,得到的结论通过实践进行论证。把刻意思考变成刚需,在思考中感受快感,在思考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想起在我高考后,针对去不去齐齐哈尔医学院,需要我去选择,1996年,当时我十九岁,在我面前两条路,一条去齐齐哈尔上学;一条复读。我父亲因为此事曾经把我和哥哥单独叫到家后面的铁路中学谈话,父亲给我把形势摆了摆,去上学就踏下心来学习。要么复读,但会遇到两种可能:有考的更好的机率,但是也有考不好的风险。
如果当时能够参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那么根据“放弃部分安全感”以及“概率权”的话,我会理所当然的选择后者。可惜,当时还没有这个机会和能力。最后,这次谈话没有让自己仔细思考,而是草草凭感觉,仅考虑安全感,而放弃了创造更好的人生的选择。其实,父亲以他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还是想让我改变方法,但介于对我的尊重,没有强加干涉。在亲自把我送到齐齐哈尔后,父亲特意找了他在齐齐哈尔的同学,在酒桌上,提出退学的想法,想让同学帮忙。父亲的同学我现在忘了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很有能力,当场就答应了此事。可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并没有理解和感悟。这一用心安排也没有让我改变主意。记得当天晚上,我在十九年的人生中,头一次失眠,一夜没睡,翻来覆去纠结上不上这个学,因为选择能力的硬伤,最终还是留在那里。
但是,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让我品尝到了选择错误的痛苦。草率的选择让自己走不出心理阴影。经过一年的痛苦挣扎,大一期末考试,我竟然挂了4科。同时,寝室老大也有从新报考的想法,并在做准备。这一次的选择完全是我弥补上一次选择的失误,代价及其惨痛。两年的时间(在校一年、复读一年)被浪费,同时,因为在校一年没有学习高中课程,相当于荒废一年,要想在中断一年时间的情况下,捡起来学习,能不能比上次考的好,这绝对是个问题。但是,不放弃部分安全感,不牺牲时间做重复的事情,那么就不会让自己拥有更有希望的未来。这个想法,我给父亲写了两封信,具体描述了我现在的状况和下决心的理由。97年赶上“5.1”放假,我提前一天离开学校回家,又和父亲做了面对面的长谈。父亲看到我下如此大决心,也被我的话语所感动,最后同意了我的选择。
9月开学,当大家都来上学的时候,我选择了退学而不是休学。细细想来,当时也有一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的味道。
经过一年的复读,第二年高考结束,我以543分(比重点本科线高出23分,同时,比第一次高考成绩高出43分)的成绩考入长春邮电学院,也算是为自己的选择做了一个很好的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