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自媒体写作者都有一个写出“10万+”的梦想。但阅读量10万+的文章真的一定是好文章吗?在追求阅读量的年代,到底什么样的文章真正值得阅读?想清楚这个问题,才会明白,比起吸引眼球的高阅读量,文章的高质量才是写作和更应该追求的,优质的内容提供者才能留住更稳定的读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开始前所未有地被放大。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的的传播者。媒体不仅仅是某一家机构或者公司,还可以是某个人。这就是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价值就是谁拿到最一手最新的信息,谁就可以利用信息变现。
但是,发布信息的人多了,信息的质量就变得参差不齐,我们在选择内容时就更倾向于选择更多人看的、更喜欢看的,也就是“热门”。对于媒体人来说,高阅读量就意味着高额的收入。盲目地追求热点、制造话题、博眼球,而忽略内容的质量,“眼球”吸引到了,真正的读者就少了,甚至有的虚假信息还会造成麻烦。
8月29日,微博博主“七点半的独角戏”因为写了一条讽刺百度李彦宏的段子,遭到百度起诉,最后该博主需要在微博致歉并置顶30天。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信息信息触手可得;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管是作为写作者还是读者,发布和阅读高质量的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媒体的职业操守和商业化,这不是两条相悖的路
既然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当一个人选择成为自媒体的时候,也要遵守媒体的职业基本操守,为发布的内容负责。在自媒体时代,有一个热词叫做“写作变现”。通过写作获得一份额外收入,这是很多人写作的目的。比起其他方式的额外收入,写作变现看起来要省心省力多了。
于是,“标题党”、“鸡汤文”各类文章层出不穷,通过制造话题、以偏概全吸引读者的眼球。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传遍网络,这可绝对是一篇妥妥的10万+、百万+,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除了贩卖焦虑仅仅是一篇鸡汤文罢了。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网络爆文能够引起轰动,仅仅是抓住了现在人生活中的某个个别案例,以偏概全,忽略背后的实际逻辑关系,并以此而放大。这样的文章,写作者自己也明白,根本经不起推敲。
职业操守和商业化并不是两条相悖的路,优质的内容会吸引优质的客户。只博眼球的内容只能热一阵子,就像没有作品内容的流量明星一样。通过爆文赚得的利益也只是昙花一现。
美剧《新闻编辑室》里有一段场景,当新闻节目的男主持人在选择节目内容时,他希望选择观众更喜爱的节目内容,仅仅是想保留住那些喜爱他的观众们。当石油泄漏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在选择播报吸引人的节目和突发事件时,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一期节目,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写作变现”是什么?把写作内容当成商品来销售。博人眼球的只能获得短暂的关注和收益,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让收益更多更长远。
前一段上市的“拼多多”引起了舆论的争议。它的便宜确实吸引了不少用户,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山寨产品包装成真品,“蓝月亮”和“蓝月壳”傻傻分不清楚。能够把企业做到上市,说明拼多多确实赚了不少钱,但是受骗的客户却不愿再次买单。
一直以创新著称的苹果公司在新产品上设计了一个“刘海儿屏”,尽管不少人吐槽不好看,却依然吸引了其他众多手机品牌竞相模仿。消费者更相信产品的质量。
对写作者来说,优质的内容就是优质的产品,才会有持续的客户愿意为之买单。
优质内容和人格化输出,才会汇聚到最想汇聚的那群人
在信息时代,“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优质的内容同样会吸引到最优质的读者。写作内容可以反映出写作者的风格和实力。把自己的内容定位成一个优质的产品,自然吸引到的是高质量的读者,反之亦然。
作为个人经营的自媒体,它的定位就是这个写作者的定位。内容是读者和写作者之间的桥梁,读者看一篇文章或许只会看到内容,多读几篇就可以看出这个作者的风格。而人格化的输出,可以往读者通过文字认识到作者,如果刚好这个作者的内容刚好符合读者的口味,那他就会成为一个粉丝了。
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是时尚类公众号里数一数二的。黎贝卡的内容是给爱美爱生活的女生带来最潮流的信息,读者基本上都是女生。而她的文字风格就像是一个很亲切的闺蜜在跟你聊天。优质的内容再加上她的语言风格,读者就更愿意和她像朋友一样交流,并信任她。
写出一篇10万+的文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更要明白的是,阅读量是考核一篇文章的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从纸媒到自媒体,无论平台怎么变,优质的内容才会永远有受众。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