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八俊,是对潮州地区历史上科举名贤群体的统称,主要是韩愈被贬潮州后,粤东地区文风兴盛,唐、宋、明等朝代人才辈出,其中由科举入仕的杰出文人群体。
潮汕地区古称潮州府,明末清初,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程乡(今梅州)、惠来、大埔、平远、澄海、普宁、镇平(今蕉岭)等11县。唐宋以后,文化昌明,贤才辈出。到了明代,因科举入仕,贤士最盛。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全潮同榜登第的进士竟达八人之多,号称潮州“戊辰八贤”,是潮州府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事,有潮州府城大街的石刻“盛世元凯坊”(俗称“八贤亭”),镌刻八贤之姓名碑记为证。
历史上,七贤八俊包含前八贤、后八贤、前七贤、后七贤等不同时期的英才组合。前八贤是指唐宋间八位进士,包括赵德、许申、王大宝等;后八贤为明朝崇祯元年同榜八进士,如郭之奇、黄奇遇等。到了清代,程乡县由潮州府划出归嘉应州后,程乡县人李士淳被剔除出来,后八贤变为后七贤;前八贤亦调整为前七贤。此外,嘉靖年间另有七贤同榜,形成明代甲辰、戊辰两科七贤。
明嘉靖二十三年的七贤及揭阳“四俊”等组合,亦反映了潮州科举鼎盛之况。相关纪念建筑“七俊坊”曾存于潮州府城,后被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