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聪明到愚笨,苏轼走了很多年。

宋人笔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曾经做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后来苏轼受到攻击,被迫外放,翰林学士的位置也被别人取代。

这个人搞掉苏轼,志得意满,拿着自己的文章问别人:我的文章比苏轼如何?

别人说,你的文章并非不如苏轼好,只是,你写文章时总是翻书,人家苏轼写文章从来不见翻书。

虽是笑谈,但也可见苏轼的聪明。

宋朝制试科考,一共录取五个人,苏轼兄弟一去,人就散了大半,因为觉得自己肯定没戏了。

欧阳修见了苏轼,说他是未来的文坛领袖。

皇帝见了他,说他是未来的宰相。

眉山人说,眉山出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出了苏家父子三人,灵气都被耗尽了。

苏轼的前半生,身上的标签是:天才、聪明、少年得志。

但是人到中年的苏轼,却在自己的书画上题写:占得人间一味愚。

在朝云生下孩子之后,写《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到中年,苏轼选择“一味愚”。

“一味愚”,其实是戒掉了自己的轻狂和傲慢。

苏轼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太守陈希亮的手下任职。

陈太守为人冷峻,对他几多敲打。

苏轼少年轻狂,当然不满。

于是在为太守做的《凌虚台记》中,仗着自己的才华,暗中对陈希亮讽刺。

陈希亮看后微微一笑,一字不改,命人刻为碑文,立在凌虚台前。

多年之后,苏轼才明白太守的良苦用心。

陈太守是担心他少年得志,不知分寸,迟早要吃大亏,所以才对他敲打,这是爱护他。

“一味愚”,其实是戒掉自己对名位的贪欲。

苏轼自己写: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名位都是虚的,不要了。

苏轼身陷乌台诗案,差点被砍头。

苏辙为他求情,一语道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的文名太盛,人红是非多。

在黄州,他被喝醉的市井乡民冲撞,说:自喜渐不为人识。

不被人认识不是挺好的吗?

出头的椽子先烂。

名声不显,反而能够颐养天年。

聪明是锋锐,愚钝却是敛藏。

就像道家说的:和其光,同其尘。调和其光芒,混同于尘俗,这才是保身之道。

“一味愚”,也是对生命困境的自然接纳。

聪明人总是喜欢挣扎,总觉得人定胜天,认为自己才智无双,不甘心做命运的棋子。

这样的人太聪明,太有主见,有太多的执着。

愚,就是放下这份执着,对上天的不公坦然接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既然朝廷待不住,那就外放去杭州、徐州、密州。只要能安身利民,哪里不可以。

既然官场走不通,那就去种田、吟诗、煮东坡肉、烤羊蝎子,生命,在哪里不能开花。

聪明难得,愚笨更难得,从聪明到愚笨,更是难上加难。

聪明是一种天赋,愚笨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基本意思是向往指因热爱 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的意思。出自 《答司马谏议书》、《夜谭随录·董如彪》等。...
    简繁181阅读 74评论 0 0
  • 在读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时,万维钢讲到的一个事例让我很受启发。 有人对马拉松参赛者进行了一个统计,统计跑完马拉松花费的...
    一只小毛虫破茧成蝶阅读 275评论 1 1
  • 2018年9月30日 天气晴 今天是九月的最后一天了,也是我在简书连续打卡的第三天。 在简书陪伴的日子里,看到很多...
    蜜糖阿姨阅读 13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