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里县城开了第一家星巴克,毕业之后我就回家”

图片来源:堆糖网

1.

刚上大学那会,姑姑问我,大学毕业之后回不回老家。

还记得,当时我开玩笑说:“等家里这边的县城开了第一家星巴克,我就回来。”

到现在,距离我离家求学快要有六年的时间了。

上次,好像听别人说,家里的县城真的要开第一家星巴克。

我才意识到,这几年,县城那边生活基础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完善。

今年暑假回家,到县城逛街,目之所及给自己太大震撼。

以前,我所在的高中那块区域是商业中心地带。现在,商业中心转移到另一所高中区域,新建了图书馆、苏果超市、面包店、电影院、体育中心等,其热闹繁华程度远远超过老商业区。

县城还开了几家咖啡馆,很多家的奶茶甜品店,几乎每走几十米就是一家奶茶店。

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不断涌现,它们的牌子在街市高高挂起—舞蹈、钢琴、吉他、美术、甚至语数英强化班。

大型购物中心倒了又开,一家接着一家。

县城的道路规划大大整修了一番,修建成了高架环形的。下面的空间设计了一个居民活动中心,相当于一个公园。每天晚上,周围的居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小孩来这边散步、聊天。

依傍着高架桥的一块地段,建了一栋栋西式的别墅。

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而再看看硬件设施,我没有发现有太大的变化。

县城那边最大的企业是宝胜电缆,也算是五百强企业。

以前招商引资过来的,养活了县城很多的人口。

一般大学生毕业回家乡,不是在高中、初中教书,就是选择在宝胜工厂工作。

县城入口的对外宣传招牌上永远是宝胜电缆,似乎这十几年都没有变过。

我的老家在离县城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

那村庄早在我上高中时就已经散了。

有的人家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男孩的,就在大城市买了房子;有的人家则选择在县城买一套房子。而我家,在离村庄不远的街上买了一套房子。

其实,还是在农村,只不过是移了一公里的距离。这是十年前的事了。

十年之后,街附近的居民,他们的儿女大都也离开家,好一点的在大城市定居,差一点的选择在县城生活。

2.

家里这边有很多的玻璃厂、塑料厂、电子厂,离不了家的妇女就会选择在这些厂里上班,一个月两三千的工资,平时再照顾照顾上学的孩子。

而很多的男人,则选择独自到外地打工,很大部分群体是选择出国到工地打工。

我家这条街上的男人,几乎都选择了这条路。

他们出国到很贫穷的国家,在工地上干活,一干就至少是三四年,然后带着十几万回家,给孩子在县城或者城市买房买车。

一辈子趁还有精神气出去几趟,挣个几十万,基本上,以后儿女的结婚买房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老一辈的父母,特别是男人为了挣很多的钱,他们不会选择去大城市,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有的只是那随着年岁日渐消磨的体力。

如果到大城市工地干活,工资是很低的。所以,他们会很默契地选择出国打工,将出国在工地上挣的钱带回家消费。

我上高中那会,家对面邻居家的男人,因为出国打工意外死了。

有的说是因为在外面被包工头欺负,有的说是自己想不开喝药水死的。

钱是赔了几十万。但留下的,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一个上初中的孩子,一个年轻的妻子。

我现在回家,他们家的情况是,年轻的妻子嫁了前村一个离过婚的男人,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孩子高中就辍学了。

在这里,父辈打工一辈子攒钱给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再不济的父母都想争一口气给孩子起码在县城买一套房子。

表面上县城热闹繁华,可是那繁华的底色是苍凉的。

3.

去年本科毕业,相处了五年的同学大多选择了回家。

在实习的半年里,班上大多数的同学选择考教资,考事业单位,只有小半部分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有几个选择了考研升学。

考教资、考事业单位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希望回家当个老师或者在家那边的事业单位找一份工作。

专科三年,本科两年,见过太多的同学在大城市待不下去,最后只能选择回老家。

微薄的工资、高昂的房价、高压的职场竞争,这些让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他们不是不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赤裸裸的现实,是那一年年呈指数增长的物价、房价让太多人等不到看见希望的那一天。

大城市教给他们最深刻的道理是,年轻人呀,要及早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而此刻,记忆中的家乡就是那一条可以选择后退的出路。

其实,很多人回家乡之后,不是给父母减轻了压力,而是给自己减少了压力。

他们说,回老家生活压力小,生活比较舒适。

是呀,很多人回老家的常态是,家里父辈多年积攒下来的钱,刚好在家乡付一套首付,好点的,再买一辆汽车。

如果结婚成家,夫妻俩只要每个月还小几千块钱的贷款就可以了。

而如果在大城市,他们自知父母没有能力拿出那么多的钱,只有靠自己。

回家,成了一条给自己减压的选择。其实,父母该有的压力一点都没有少。

4.

曾经有朋友问我,以后想在哪个城市发展。

我对她说,我热爱的职业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至少现在,我不想回家,即使家里的县城开了第一家星巴克。

年轻转瞬即逝,青春稍纵易逝。

还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我不甘心回到老家。

可能有的人觉得自己无所求,平平淡淡的小城生活挺好。

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可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也许很多人以为的无所求,只是因为看得不够多,将自己的世界永远拘束在那么一个小小的角落,以为那就是全世界。

我始终相信,很少人甘愿平平庸庸的过一生,不断复制粘贴每一天。更多的人,是希望生命可以有不一样的精彩与期待。

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对于远方的恐惧,束缚了对生活更多的想象与追求,他们一开始处于恐惧,选择了一条暂时相对安全舒适的路。可最后才发现,越容易走的路,到最后越艰难,可那时,生活已经定型,再想改变很难很难。

你可以选择在一个没有太大竞争压力的城市生活,守着自己的那一份小幸福,但也请不要否定并忘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种值得你去冒险的人生。

也许,有一天,我累了,会选择回到我的家乡,但我希望那一天可以无限延迟。

我期待生命中的无数个未知,也愿意承受那伴随而来的恐惧与不安。

生活,因为未知,所以精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