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读者看了我关于怎么准备专四的文章,给我留言说:“我的新年愿望也是专四优秀,但是我现在才复习(4月份考试),还来得及吗?”看到这样的问题,我不厚道地笑了。其实她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就知道时间有点紧张,问我只不过希望有个人能安慰一下她。迷茫的时候,人总会这样,自己心里力量弱,就希望通过外界去寻求支持。无关理智,只是情感需要。
02
为什么女生遇到问题,有时候不喜欢和男生诉苦,而是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说。答案也很明显,男生偏重理性,女生偏重感性,当男生听到女生陈述自己的问题时,会默认为女生是像自己寻求帮助,更倾向于提供解决办法,但是其实女生只是想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或者一个拥抱。比如,女生说,我感冒了,男生会说:“记得吃药,要多喝热水。”女生不知道吃药吗?不知道喝热水吗?女生只是想让男朋友关心一下而已。
03
良哥在一个问题上,给我讲了好多大道理,我听得特别不舒服,心里委屈极了。虽然我知道他说的很对,在他没有说之前,我也打算这么做。确实应该那么处理,但是我就像个叛逆的小孩,就是想逆着他的意思。反思了一下自己,和父母相处就是这样,小时候,吃饭时,我想着:“爸妈工作辛苦了,今天我就主动去洗一次碗吧。”还没吃完饭,爸爸说:“这么大的人了,该做点家务了,去把碗洗了吧。”我特别生气,想洗碗的心情顿时没有了。可能这是我的一个死穴吧,不喜欢听太冠冕堂皇的话。不过良哥很机智,我说完和父母的故事,他就明白自己哪里表达不合适,马上换了一种商量的语气和我说,最后我也乖乖地执行了。
04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苦哭闹,只是因为渴,饿或者身体不适,如果给他满足以后,孩子还在哭,就不会再去安慰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停下来。甚至有些人认为,回应和安慰一直在哭泣的孩子会纵容他们哭闹的行为。但在《温暖的巢穴》一书中,作者指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甚至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婴儿大哭时害怕被遗弃,哭的越久,恐惧感就越深。这时母亲温柔的抚摸,身体的温度,心脏的跳动,会让孩子变得平静,重新获得安全感。如果缺少这样的抚慰,会产生什么结果?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会缺乏感受到让自己快乐的能力,缺乏和别人建立感情的能力。
小时候,父母对我更多的是劝勉,缺少这种情感的抚慰。之前我也生活在不安中,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好好表现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虽然和同学相处不错,但是却很难和别人打开心扉,因为我希望别人看到我最好的一面。经历过一些事情,看过一些书,才找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才慢慢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和身边的人,慢慢打开心扉,也收获了很多朋友。我也更加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因为我知道让别人了解我,比让别人喜欢我更有意义。家庭教育里情感上的滋养很重要,孩子可以受到打击,但是必须需要受到父母无条件地安抚和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理性分析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动脑筋,或许情感的体验太少。小时候,觉得学书法,学乐器没有用,因为不会产生实际价值,后来才发现,我错了。这些能让我们获得情感体验,而正是这种情感让我们获得了在黑暗中也能抬头仰望星空的勇气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