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坚持不投降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只要坚持不动摇,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胜利。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也是败多胜少,但清朝并不是没有生力军。

整个甲午战争,看似是中日两国开战,实际上是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同整个日本陆海军进行战争,其他的地方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该干嘛还在干嘛。

如果清朝坚持不投降、不赔款,和日军死磕到底,接下来日军陆军会进一步向中国腹地进攻。

清朝既然选择不投降,坚定不移和敌人打到底,必然会调集全国各地的力量,比如湘军、楚军、甘军等军队,都会参与和日军的战斗。

清朝虽然没落,但中国五千年的积累,已经是庞然大物,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还是有很大能量的。

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了才二十多年,国小资源少,此时还没有积累大量的实力,而清朝洋务运动,则武装了不少军队,也有很多机器制造局负责兵器生产,此时中日之间武器装备的差距并不大,远比全面抗战时差距小。

对日军来说,越是向中国腹地进攻,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此时刚刚兴起的日军新军,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整个中国进行占领,此时的日军,无法像全面侵华时期侵占中国大片土地。

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就是赌国运,清政府软弱无能,空前的战争赔款养肥了日本,才让它越来越强。

十年后的日俄战争,日本几乎打完了所有积累,才获得残胜,当日本向沙俄狮子大开口时,沙俄就是一副要钱没有、不行再打的架势,最后获胜的日本只能认怂。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比日俄战争时更加弱小,更没有实力和清朝一磕到底。

陆地作战中,清朝军队的士兵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将领无能,出现了大量逃跑将军,一旦用人得当,重新排兵布阵,还有一战的实力。

比如,当时淮军将领聂士成部,就在对日作战中取得几次胜利,还一度收复了不少日军占领的土地,也因此在战后裁军时,聂士成部的淮军不但没有被裁撤,还得到了加强。

早在1884年,法国人占据台湾基隆,聂士成就率领水军在台湾据敌,多次击退法军。甲午战争爆发后,聂士成在成欢重创日军;在大高岭,聂士成多次组织军队抵御日军进攻,还乘胜进攻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分水岭收复之后,聂士成在除夕之夜设伏,在分水岭大败前来进攻的日军,杀日军将领富刚三造。

再比如袁世凯,虽然后来倒行逆施,但在当时也是能打的将领,之前他在半岛时,也取得过相当不错的功绩。

清朝不是军队不行,而是朝廷上层官员和军队指挥员出现了问题,纵然士兵有敢死之心,也架不住将领怕死。

纵观日军近代史以来的成败,在军事上嗜赌成性,一旦赌赢了就上一个台阶,赌输了满盘皆输。这些战争都是短暂的攻击打败对手,逼其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消化完胜利果实后再进行下一步行动。

甲午战争它们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最终赌赢了,获得了第一笔原始资金;日俄战争赌赢了,获得了半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九一八事变赌赢了,占领了东北地区;全面侵华战争赌输了,太平洋战争也赌输了,最终满盘皆输。

之前日军能赢,除了赌赢了,更主要的是战争时间短,消耗少,得到利益后进行消化,然后一步一步来。

比如,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只有不到一年时间;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晚,日本不宣而战开始,到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用时一年半。

全面侵华战争时,中日之间力量更加悬殊,但中国坚持抗战不妥协,让日军在占领一个地方后,无法通过条约获得承认,只能一步步向前打,长期的抗战消耗了日本国力,成为日本最终战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那时候的清政府也坚持抗战,和日军死磕到底,日军最终会被拖垮。

对此,大家认为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
    文中子说阅读 3,968评论 0 1
  • 在中国近代史上,满清统治者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和耻辱。满清统治者一位高高在上,榨取民脂...
    骆志权阅读 5,420评论 1 7
  • 拿破仑战争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战略思想的源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约米尼的《战争艺术》都是这一时代的作品。不仅是在...
    黑暗中的提灯人骕阅读 5,441评论 0 0
  • 在战争中,对于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会说“是敢于亮剑的精神”还有人说“是严格的军令和毫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或...
    默_4fe0阅读 4,359评论 4 7
  • 明治维新的RB开始走上西方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清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
    游牧_1984阅读 4,70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