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到中秋,会被大家拿来重温的诗词,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人笔记《苕溪渔隐丛话》里甚至说,中秋词自这首出来以后,“余词尽废”,别人就没什么好写的了。
为什么?它到底好在哪里?
我们小时候都背诵过,但我现在再看,和小时候得到的答案,完全不一样。
只有经历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才能读懂这首词想表述的情感。而且,这首词之所以值得反复咀嚼,百读不厌,就在于它所描述的情感不是直给的,而是构造了一个意境,我们要穿透那个意境,才能到达情感。
这是审美里非常高级的境界。
我们可以把整首词,理解成苏东坡和月亮的对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在追问天地的起源,可是他好像并不是那么想要知道答案。
他的提问,其实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宏大的视角。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
你看他这四句开篇,把我们从人间的现实情感一下子拉升到了与宇宙同在的维度。这就是宏大的视角。
他在告诉你:当你站在如此广阔的时空中俯瞰人世情感,还会觉得人类的那些悲苦欢乐,过不去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既然人间情感不值得留恋,那就乘风归去吧!
我们注意到,他说的不是“乘风而去”,而是“乘风归去”。
归,是回家。
也许苏东坡认为,那里,才是我们来的地方。
那既然“那里”是归宿,你何不回到“那里”呢?
不,虽有“琼楼玉宇”,但毕竟,“高处不胜寒”啊!
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因为吃下了西王母的一颗不死药,获得了长生不死的能力,奔月成仙。
在各种古籍的记载里,关于她为什么要吃下那颗药,有很多版本。有说是为了抛下丈夫后羿自己长生的,有说是为了救丈夫被迫吃的,也有说是后羿先背叛了她,她才吃药报复的。但不管什么理由,几乎所有版本指向的都是嫦娥吃药奔月后,虽然获得永生,却并不快乐。
怎么会快乐呢?
我们看古人对月亮的别称是什么。玉盘、冰盘、冰轮……
在月亮上的宫殿,叫“广寒宫”。
月亮,带给他们的感受,是清冷。
即便成仙了,无怒无喜,无怖无惧,却如此清冷孤独,高处不胜寒。
少了点什么呢?
人世间的温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九重天上的风光,哪里比得上此刻人间——清风徐来,月光乍泄,我与月光共舞,清风与水波微荡。
这就是上阕所描述的意境:宇宙存在了亿万年,人类与之相比何其渺小。即便我想乘风归去,如嫦娥奔月,从爱恨情仇里得到解脱,却始终舍不得这人间美景和情感婆娑。
断情绝欲就一定好吗?
斩断了悲苦,也就等于放弃了欢乐。
于是苏东坡感慨: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还是人间好啊。
那在人间,能体验到什么呢?这就来到了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东坡的词是非常有画面感
的。刚刚我们看见了月光之下,主人正起舞弄清影,但现在,镜头好像在天上,从月亮的视角俯瞰人间——月光在亭台楼阁间流转,穿过雕花的窗棂,低低地照进来,照着我这个夜半无眠的人。
我抬头问月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啊,我哪里做错了吗为什么你总是要在分离的时候变圆呢?
好奇怪,我找了很多古人写月亮的诗词,居然很大一部分,都在说离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与亲人的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爱人的离别。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往事的离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哪怕萍水相逢,也终要离别。
而苏东坡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时候,他和弟弟苏辙,也分别五年未见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在安慰自己,也在开解我们。
一切人事与情感都在流动中,离别之后是重聚,月缺之后是月圆。我想问你,如此看来,这世间是圆满的,还是不圆满的呢?
如果圆满,那为何还要有分别?
如果不圆满,那为何能让我们在一生中都体验到离别之痛和团圆之喜?
你会发现这个时候,苏东坡又从人间视角回到了宇宙视角。
就像他在《赤壁赋》里所说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时间流逝就像这江水,流逝的始终是这一小段,但大江大河依然滚滚向前,从未真正逝去;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千百年来也从未增减。
所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缘起缘灭,此消彼长。
一切都在流动中,但一切又是恒定的。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安慰,而是一句带着禅意的开解。
带着这样的心境,即便在离别之时,也会有重逢之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句美好的祝愿,前半句突破的是时间的界限,希望每个人都能长长久久、平安喜乐;后半句突破的是空间的阻隔,即便你我相隔千里,也能因为共享同一个月亮,而觉得我们从未真正分离。
中秋拜月,在先秦典籍里就有记载。后来大家做月饼来拜祭月神,赠送亲友,月饼是圆的,象征团团圆圆,于是中秋佳节,也慢慢成了与家人团圆的节日。
在这样的仪式感之下,我们就更加渴望,这一天能和亲人团聚。
苏东坡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别离,但感伤中依然有重逢的希望。
这首词写完之后的第二年,他和弟弟终于在分别六年之后,在那年的中秋佳节里,团圆了。
弟弟苏辙回应了哥哥,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他说:离别一何久……
他说:月亮啊,西去曾不为人留。
他说:今夜过后,我们又要分别,依旧照离忧。
也许正是因为离别是我们生命的常态,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相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文节选自《人生得遇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