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这本书其实在很久前就知道了,一开始看了Kris的故事特振奋,准备买书来好好看下,结果第二天就忘了,可见人的记性是多么不靠谱。结果后来也一直没买,前几日突然想起来了于是就马上下单了。我一直很相信缘分这东西,于人于事都讲究个缘分,可能和这本书的缘分到了吧。
从三天没看完第一章到一晚上看完三章
买回来之后每天晚上把兜哄睡,完成我和兜的每日记录后才能安心坐下来看书,一开始按照之前的读书方法从头到尾一字一字的看,结果看了三天还是停留在第一章,后来有一天晚上在知识星球看基金呢突然又想起来好久都没有看猫叔的公众号了,结果又切换到微信找到猫叔的号看看,结果就看到猫叔用22天重塑自己的文章,点进去看到了猫叔一直以来进步的历程,其中有一句话我挺震撼的:2015年,因为一片分享稿,我参加了一个打卡训练营。当时我给自己定的任务:21天读完21本演讲类书籍,并写21篇读书笔记。
我当时就在想,一天能读完一本就不错了,还要完成读书笔记?我觉得不可思议,反正目前的我是做不到。后来一想,以自己现在的效率来看,猴年马月才能读完手头的这本书,能不能尝试下一天完成呢?我尝试着拿出一个本子,找到一只笔,桌子上收拾干净,准备立马就开始看。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竟然看完了整本书的3/5,而且效率特高,完全进入心流状态了。依然记得那几个小时我一直保持挺胸坐直,一手按着书,一手拿着比笔,遇到重点就拿笔画画,一改之前一句一句看的同时一句句摘录,效率低进展慢的状态。
我发现,我也可以做到一天完成一本书。
慢慢来不一定就能记得牢,效率高。
这在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我发现,并不是看书速度越慢越好,这样不会漏掉重点信息,而且记的牢。可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速度越快越能专注越反而记忆越深刻理解越透彻。
同样的道理,想起大学时候我每天泡图书馆每天课后都要复习练习,反正时间多就慢慢学。结果一到考试的时候,总觉得之前学过的东西好像白学了一样,什么也记不住了,一天要复习好几门,要看一堆砖头那么厚的书,效率竟然极高,也能记住很多之前一直记不住的知识点。现在来看,慢慢来不一定就是好的,相反,效率极低。
越是没时间,越能很好的利用时间。
所以,有时候“没时间”不一定是件坏事。越是没时间反而越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同时也能激发出自己无限的潜力。
这样的话,以后可以尝试着给自己设定Deadline,本来需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那就给自己半小时,利用创造时间急迫感的方法提升专注力与效率。
说到“没时间”又想到日本的吉田穗波,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育有四个孩子的同时还选择留学哈佛,绝对是个传奇妈妈,她的那本《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我已看过不下三遍,每每觉得没时间,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就会想到她,从而反思自己的时间利用是不是有问题。
所以,不存在没时间这个问题,时间总是有的,关键是该怎么合理的利用时间,才是个问题。
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Kris也在书中罗列了很多,该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方法和工具再多都不如自己亲身行动起来。知道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佩服他56年如一日进行时间统计,如果只停留在知道后的感叹层面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又有什么意义,只能算是多给自己大脑输入了些没用的信息而已。
刺激和行动之间,还有主动选择。
Kris说,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地方,就是人在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之间可以主动选择。
有的人能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使命,拥有强大的内驱力,于是会变得越来越自律。
而有的人却会为了追求自律而陷入形式化穷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要说持续自律了。
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主动选择花时间想清楚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要清楚自律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只是我们实现目标的途径或者工具罢了。而我们经常会将其本末倒置。
常听到别人因为自己不能自律,很难坚持一件事而愧疚懊悔,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清楚为什么要自律比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律更重要。
还是那句话,自律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或者说是途径罢了。真正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楚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什么。一旦清楚了这些重要的问题,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支撑自己坚持走下去,而自律,是必然会达到的结果。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幸运的。然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
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那就从学习一些重要的底层思维做起吧:
1、绿灯思维
2、逆商思维
3、跨界思维
4、借力思维
5、势能思维
6、成长思维
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点是关于自律的认知以及这几种思维方式。其余关于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复盘、专注、培养微习惯、正向反馈、动态均衡的的内容在其他一些书中以及自己的实践中都已有所了解,所以只做大致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