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提质量,学研细导促成长
2025年秋季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陶行知先生在强调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在理解数学中的关键作用。这个学期,我们聚焦三个核心方向:推动教师成长从“经验积累”向“研究型发展”跨越;促进学生学习从“解题能力”向“核心素养”提升;实现教研模式从“常规化活动”向“品牌化建设”转型。实现“提质量、促成长”的双重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研实践中构建“精准教研、精细指导、精心培育”三维路径,实现“教”与“学”双向赋能。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活力、育人”数学教研模式。
二、工作目标
(一)强化课程理念落地,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
推动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将“核心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评价”等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能独立设计符合素养导向的课时教案。
(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打造“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课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探究、合作与表达,完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学生数学兴趣得到提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形成特色鲜明教研品牌
构建“常态教研+专题研讨+特色活动”的教研体系,形成“问题导向、课例支撑、成果转化”的教研特色,打造2项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教研品牌活动。
(四)促进教师团队成长,推动骨干教师双向赋能
培养3-5名校级骨干教师,形成“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的梯队成长模式,骨干教师在区域教学展示中获奖1-2项。
四、工作举措
(一)“研”字当头,聚焦教研提升专业
本学期将通过常态教研、课例研磨、主题研讨三维联动,构建“问题导向、实践落地、成果辐射”的教研模式。
1.常态教研,夯实基础
本学期继续落实“每周一研”,每周三下午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开展教研活动,以年级为单位轮流开展专题研讨,每次活动确定明确的研究主题,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展示、活动后有反馈。每月确定一个核心教研主题:9月“高效课堂”、10月“作业优化”、11月“能力提升”、12月“复习创新”。全体教师分年级组开展专题研讨,确保活动“有主题、有过程、有成果”。通过常态化、规范化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在集体实施中,我们推行“轮值主持+核心发言人”制度,各年级组每月推选1名教师担任轮值主持人,负责活动策划、流程把控;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担任1次核心发言人,围绕主题分享实践经验或困惑。还要建立“教研三件套”(签到表、活动记录、成果清单),明确“讨论问题—解决方案-责任人-完成时限”,特别是对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高频问题,形成《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学期末形成《教研活动成果汇编》。
2.课例研磨,锤炼精品
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的循环研磨,推动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形成一批体现核心素养的精品课例,发挥课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每月第一周周四上午为“骨干示范课”时间,内容涵盖“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与实践”等新课标重点领域。课后采用“三维议课法”,从学生参与维度、目标达成维度、素养发展维度进行重点评议,形成《骨干示范课反思集》。
每学期分年级开展2次“同课异构”活动,同年级2名教师围绕同一课题进行不同设计,重点对比“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练习层次”的差异。课后组织“对比分析会”,提炼不同设计的优势与适用场景,形成《同课异构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