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车水马龙的街头,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席地而坐,蓬头垢面但出口成章。面对别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尚书》,谈企业治理、人文事故,也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针对这样一位世外奇人、网红大叔,网友纷纷炸开了锅,一方面为他的渊博知识和头脑啧啧称奇,另一方面也叹服于他精奇的骨骼和邋遢的外表。难道聪慧的人都不洗澡、不注重外在吗?关于洗澡,自古以来就是生活绕不开的话题,不洗澡的人常常被认为不讲卫生,但以一些典型的例子来看,这些人其实更加聪明。别急,有些人看到这里就忍不住要顺着网线过来打小编了,小编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各位看官稍安勿躁。
众所周知,洗澡是现代白话;在古代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虽说古时候条件不如现在这么方便,洗澡却也不是什么难题,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洗澡,其中不乏名人大家。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不爱洗澡,和与他同一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一样,一年到头不都洗一次澡,白居易甚至还为洗澡写了一首诗,第一句就是“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前者一生忧国忧民、用诗歌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和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后者在75年的人生中写下了3800多首诗歌,如此高质高产,纵观历史能有几人?
如果说这二人的事例还不足以让你信服的话,接下来要出场的这位非常具有说服力。宋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将不洗澡发挥到极致,史料记载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意思就是不贪图享受美好生活,非常节俭,常常衣服脏了不换,脸脏了不洗。不洗脸到什么地步呢,时间久了他的脸比一般人要黑,连苏洵都说他“囚首丧面”;王安石不仅不洗脸,还不洗澡,他在给太守韩琦当助手时常常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累了就和衣而眠,澡也不洗。后来当了宰相作风依然不改,以至于有一次早朝时当着皇帝的面虱子从他胡子里爬出来了,要是他活到现在的话,估计犀利哥都得甘拜下风。可就是这么邋遢的人,发动变法,差点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宋朝羸弱的局面,倘若他变法成功,恐怕现在历史都得改写,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以上三位年代已久,有些事情也无从考证,再说说离我们比较近的两个人。
2009年7月10日-22日,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在德国不莱梅举办,来自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共565名数学天才聚集一堂一较高低。来自中国的韦东奕一枝独秀,6道大题全部做对、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同时帮助中国队获得团体第一名。这名数学天才中的顶尖选手也是一个多月不洗澡的人,据说在学校有一次他去洗澡被同学目睹而引起轰动。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也是个不拘一格的人,他不穿袜子不爱洗碗,也经常不洗澡,据说在思考统一场论的时候他曾长达两个月没洗澡。
那么,不洗澡的人比常人更聪明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那么多生活邋遢不修边幅的天才成了一些行业或者领域的精英,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好奇,于是他们开始关注这些天才们的生活习惯,比如洗澡的频率。虽然最终没有得出明确的理论依据,但是发现人的聪明可能和头皮屑有关。原来,人体头皮会定期更新,产生一定量的头皮屑。而头皮屑中拥有一定成份的多肽及脂质化合物质,学名5-HYDROXY,这是一种化学机理未完全明确的混合血清素,但却在脑部的思考和运作过程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思考因子。已经明确,人体脑干在睡眠时会把未消耗的褪黑素转换为这种血清素。当大脑储存的5-HYDROXY趋近饱和时,会通过头皮排出并储存。当大脑发现脑力劳动消耗过多5-HYDROXY的时候,会反向寻求从头皮储存中获取。
具体的反向获取过程,研究者团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比较大众的说法是:当大脑发现脑力劳动消耗过多此种血清素的时候,大脑则会通过降低颅压方式,让血清素通过压差回到大脑。但这种解释对于压差的产生原理没有做出深层次的说明。团队中的物理专业成员在寻求了同校量子研究所专家的帮助后,给出了基于量子理论的微观解释:当人体发现脑力劳动消耗过多血清素的时候,大脑前叶额会通过红外方式辐射出携带正能量的量子,从而让大脑变为负磁场。携带正电荷的血清素量子则会直接迁徙至大脑皮质回路,从而为大脑提供更为充足的思考因子。换句话说,整个头皮,充当着大脑思考因子的存储媒介,洗头洗的太多会造成头皮损伤,进而造成思考因子的流失。
这样看来那些天才比常人聪明不是因为不洗澡,很可能是因为洗头少;一般洗头的频率比洗澡低,洗头少自然洗澡就更少了,所以就形成了不洗澡的人更聪明的印象。当然长时间不洗澡不洗头可不是一个讲卫生的好习惯,不过如果你是一名天才,人们自然更多关注你的才华和成就而不是你的卫生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