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记忆
梧桐雨
“秋色入林红黯澹,日光穿竹翠玲珑。”秋天,万里晴空,秋高气爽,秋风落叶,景色宜人,让很多文人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孕育出很多诗文佳作,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惆怅,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浪漫。对于农村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金黄色是它的主色调,硕果累累,瓜果飘香,农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秋收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在农村,霜降节气过后,地里的庄稼都逐渐成熟,农民就进入了繁忙而欢乐的收割季节。玉米的秸秆叶子都枯干了,金灿灿的玉米穗露出了头,在秸秆上一晃一晃的;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都压弯了腰,仿佛在向你微笑;瓜果挂满枝头,南瓜、倭瓜、红薯、萝卜、白菜,黄的、白的、绿的,你追我赶地往熟里长,飘着香气,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那时的秋收都是以生产小队组织进行,因为谷子会受到刮风的影响,一般是先收割谷子。我们方言叫“找谷”,“找谷”的农具叫“找镰”。因为山地多,一般是七八个人一块地,有妇女和半劳力的孩子,再加上两三个男的组织招呼,并负责收集找下的谷穗,捆绑好堆成跺子,便于人担和牲口驮运。那会儿,学生们放十天半月的收秋假期,也帮大人们收秋。找谷时,排成一排,一边用找鎌割谷穗,一边走。边干活边讲个笑话、讲个故事、还有说书的,在说说笑笑中就收割了一块地,然后运回村里谷场,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谷穗。这期间印象最深的是成锁讲的小说《西游记》和《梅花党》中的精彩片段,在小小的心灵激起了好多遐想。
收玉米就没有收谷子轻松了,收玉米一般是四五个人一块地,根据地块的大小增减人手。妇女们一般是在前面掰玉米,根据距离远近堆到一起,方便装运。男劳力在后面劈玉米秸秆,劈下来捆好堆放到一起,冬天沤肥和做其它用处。掰完玉米后,一般用牲口驮运,也有用人担的。在秋收当中,男劳力最苦最累,家里都要为他们准备足量上等的饭菜。那时候物质条件比较匮乏,能吃上白面条和烙饼就是最好的了。我们当地还有个有趣的活动叫“打平和”,就是收秋的那几天,男人们经常晚上加班加点赶时间收割运输,为了增加体力,就需要吃饱吃好。于是就有人提出,和队长定个日子,七八个或十来个家庭共同分摊出点米、面、菜,家里的妇女们给统一做一顿大锅饭,犒劳犒劳大家。和现在的“众筹和AA制”差不多。忙碌了一天的男人们聚在一起,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吃着、笑着、嘻戏打闹,有的还讲个笑话逗大家开心,是非常丰盛、欢乐有意义的聚餐。秋收的夜晚是那样的欢畅、那样的充实、那样的迷人。
再说一下打谷场的事,谷子运回来后,晒干后打场,古时候都是用木质的农具和石头碌柱碾压。后来村里有了拖拉机后,一般是拖拉机打场。碾好后,用扇车把一些废渣煽掉。扇车是手工操作,也叫打扇车,有一定的技术才行。然后,装了口袋,分到各家各户。玉米运回来后,堆放到一起,组织妇女儿童到打谷场“批玉茭”。主要是把玉米穗上的白色的干皮剥下来,留下玉米穗堆在一起,或者囤起来,晾干后才能脱成粒(打玉茭)再存放。女人们在干活儿,孩子们在一边玩耍,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秋天。
那时候,吃的豆角、萝卜等蔬菜都是集体种,秋收时统一采摘再分到各家各户。每当生产队分东西时特别高兴,拿着口袋或者蓝子到打谷场或戏台底下去领东西。一户一堆,上边写好了户主的名字,找到自己家的就可以装袋,高高兴兴扛着回家。回家后,除了当时吃的,还需要备一些冬天食用。秋天的晚上大部分都是穿豆角、穿辣椒、擦萝卜片,然后晾干,储存起来,到了冬天吃,味道特别好,令人回味无穷。
那个时代虽然不富裕,没有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但有乡村淳朴、勤劳的韵味,有安逸、宁静的环境,有男耕女织田园生活的缩影,家乡的秋收还是让人难忘的。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秋收一般是邻居互相帮忙收割,更加自由随性。现在,也有了“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喜悦更加浓厚。
正如伟人毛主席诗词中所描绘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喜欢家乡的秋天,喜欢家乡秋天丰收的场景,喜欢家乡孕育了我成长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