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当我敲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最近一年和9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是为了交材料,而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复盘一下近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接手9班的工作非常偶然,其实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当时主管德育的是曾校,大概是因为9班的娃太挑剔,对前任班主任不是特别买账。学校考虑到高三是学生关键的一年,希望有个学生喜爱又有经验的老师接手班主任工作。综合学生的评价和科任老师情况,最终希望我能接手。当时真是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想和他们一起走过高三的,真的没有其他什么功利的想法,更没有想好中途接班,会遇到多大的挑战,就是带着和他们同进退的想法,走马上任了。其中的辛酸和幸福,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了。
本人从高一下学期就任教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到了高三兼任了班主任工作。在做科任老师期间,其实感觉自己在这个班级的学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学生普遍成绩不太好,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瞌睡以及不交作业的同学不在少数。曾经一度以为是语文学科和我非班主任身份不让学生待见的原因。成为班主任后,我发现这个班级的问题确实很复杂,处处充满了挑战。担任班主任的这一年,收获很多,遗憾也不少。现总结如下:
一、带班初期,少说多做,少评判多观察
虽然和这个班级的同学已经相处一年多,但是在带班的领域,自己还是对他们了解甚少,于是我提醒自己少说多观察。小到打扫卫生,大到学校的集体活动,我都要求自己多观察,勤记录,然后在班会课上和晨会上及时总结,表扬大家做得好的地方,特别留心那些默默为班级付出的同学。这样,既提升了班级同学的价值感,也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见。比如第一次大扫除,我就提前做好了安排,让劳动委员负责分工名单,我在班级强调我们的卫生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就让他们动手干,我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让劳动委员负责组织。会后我把劳动中表现好的地方做了总结,让学生感受到了高三新学年的新气象。
二、带班期间,多鼓励少批评,和善坚定并行
在整个高三,我采用的都是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为了增强每一学生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而努力,我知道这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东西。所以,我会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课堂内外都注意。但是面对年级管理的压力以及备考的成绩压力,我的焦虑也如影随形。所以,除了和善不惩罚之外,我还要求自己坚定不骄纵。这样班级的规范和执行不可心软。
日常行为规范中,出勤和卫生是年级非常看中的,偏偏这是我们班的大难题。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经常迟到,喜欢踩点到的同学不下10位。为此,我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班规里要求学生比年级检查的时间提前5分钟到班级,让迟到学生为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弥补,并自己想办法来改善迟到问题。在某些同学迟到很严重的情况下,还尝试过用惩罚的手段,比如停课处理。因为迟到处理过两位同学,坚定地执行让其他同学看到了我这个班主任的决心,所以这样的坚定有效地改善了班级的迟到问题。
而班级卫生也是大问题,男生多,卫生不注意细节,教室东西多,经常有打扫不到的地方,所以我在每组设立了卫生小组长,把打扫的标准告诉他们,让小组长帮忙督促落实。并且同时设置了两名劳动委员,其中一位把每天的值日生写在黑板上,信息的显性化让卫生打扫更及时到位。做好了这些,如果还出现卫生扣分的情况,便严惩不贷,罚扫一周。虽然班级仍然有卫生扣分的情况,但班级的整体卫生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三、培养班委,让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
在接班伊始,我就给班委开了会,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并且告诉他们做好班级的“车头”,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为是沿用之前的班委,所以,很多班委不敢管,我就鼓励引导他们做好榜样,并且在管理中锻炼自己,让他们消除顾虑。高三这一年,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班委帮我分担了不少。
四、倾听学生,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高三备考有了成绩的压力,每经历一次考试学生都学生情绪失控。所以我在理解他们的同时,也去阅读了相关的书籍,给学生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首先接纳学生的情绪,肯定他们情绪的合理性,不评判,多倾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适时递上纸巾。然后用“GROW"的交流模式让他们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感谢孩子们对自己的信任。一般来说,学生愿意找我们倾诉,他们的焦虑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平常时间,也可以分批找学生谈心,看学生的情况来订谈话的内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鼓励为主。
以上是收获,以下我将这一年的不足反思如下:
一、带班比较温和,经常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和年级的规则和学校的要求有距离。经常有同事和领导这样评价我:“你就是对他们太好了。”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正面解读是我爱学生,反面解读是我不够严厉,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此条在我管理卫生、出勤以及自愿回校自习的问题上,缺乏权威感。以后治班多思考严厉之法,尊重自己。
二、正面管教的在教室里的运用工具太生疏,用起来比较生硬。要继续学习,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班风格。
三、和科任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需要常态化,不制造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