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用数学来思考生活,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是西外小学数学组“生活数学”课程的宗旨。该课例所采用的项目化学习,从热身——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实施过程——学生时装周展示项目成果——项目评估与反思,始终围绕基础型课程进行,给拓展和延伸奠定扎实的基础,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和课堂转型
西外“HG”项目化学习,在“提出问题”环节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关注“提出问题和课堂转型”,从“敢问”、“乐问”、“善问”、“留白”、“会联想”五个角度进行探索和尝试,力求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敏锐度,保持观察、实验、讨论的科学探索方法,保持独立见解。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型学科,五年的小学数学在学习什么呢?
一年级:数字的认识、钟表的认识、图形的认识、简单加减法。
二年级:简单的乘除法、长度单位的认识、位置和方向的辨别、角的认识。
三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认识、矩形的认识和计算、分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平行和相交、统计的基础知识学习、不规则图形的认识和运算、倍数和因数的学习。
五年级:认识负数和小数、小数的基本运算、方程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些够了吗?
由于数学学科特点,一定程度的抽象,导致了会出现“数学是数学课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似乎也就是加减乘除了,而西外的“生活数学”课程告诉你,不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不上,而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你并为揭晓,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你还不知道如何运用。学习数学不是问题解决方案的积累记忆,而是要学会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我们要追求数学的思维品质,而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和实验室。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用数学来思考生活,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是西外小学数学组“生活数学”课程的宗旨。整个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学生都在生活课程的引领下,随时随地经历着“身边的数学”。
西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
■ 项目计划
任何的拓展和项目化学习,始终围绕基础型课程进行,始终处于一体,给拓展和延伸奠定扎实的基础。
■ 项目实施过程
一、热身
要引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环境的安全性、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师在项目实施之前进行认真的计划和铺垫。以二年级为例,已经初步认识了几何图形,学生认为认识这些图形非常容易,每一个图形的特点都很清晰。可是有一天,老师戴着一顶漂亮的自制的帽子来到教室,问学生:“你们判断一下,老师的帽檐是什么形状的?”于是,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老师现场拆开了帽子,打开一看,学生们一下子叫了起来,居然是长方形的!这个小小的刺激,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感知和理解,一下子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开始思考和实践的起点,也是老师设计的驱动性问题。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每一位学生先在自己的预习资料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任意提出问题很容易,但是,一定要让学生在有根据有前提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并且形成小组(1、自由组合,讨论人数不限。2、可以有老师作为组员加入。3、低年级允许家庭组合),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实施过程。
1、组内确定完成项目。例如:利用图形做一件衣服,或者利用所学图形完成一个手提包。
2、绘制图纸,标明尺寸。
3、制作图形零件。
4、你看到的图形和实际制作中真正用到的图形存在不同,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各组的实施过程中,几乎都被关注到。它成为了组内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随着操作而产生,同时也随着操作在慢慢地解惑,每一次的失败,每一次的总结,都在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的内在。
5、作品产生,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和平面的差别。
6、研究生活中平面与立体图形。
四、项目成果。
学生时装秀
五、项目评估与反思。
1、评估:展示设计图,说明设计理念。相互评估。评估指标为:
(1)解决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明确本组作品所使用的尺寸及图形。
(3)知道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后在作品中的作用。
2、反思:
(1)所选制作作品雷同较多,个性化创意有待引导。
(2)对于作品完成后的延伸性提问比较欠缺。
(3)部分作用在生活中的适用度和使用度并不高,比如设计的创意服装容易散架,帽子不牢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