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的控制,你的威严一般能管住孩子,可是当孩子日渐长大,当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独立的意愿后,这些方法日渐失去了效力。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越是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做什么。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你越禁止,孩子越想做 》这篇文章中,作者帮我们分析了原因,也给出了我们一些解决的办法。
原因: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人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理论揭示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孩子的心理就是在优越与自卑天平的两端交替上升,到底偏重于哪一段,父母的爱决定了哪一方会重一点。
比如孩子在下完雨后,喜欢在有积水的地方玩,也很喜欢玩泥巴,你禁止了很多次,孩子见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会去玩,这就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有时是那么的强烈,你的几句禁止的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一味的鼓励,也不能一味的不管,顺其自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做法:
1、不要简单的禁止,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让孩子明白你的想法,让孩子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像孩子玩泥这样的事情,你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在没有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玩,但是在孩子玩完以后,一定要告诉孩子应该注意的问题,如玩完后要讲卫生,洗手甚至洗澡,脏衣服要及时的清洗,可以简单的给孩子布置清洗任务,告诉孩子回家后不要乱跑,先要讲卫生等。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家里面有剪刀等这样危险的物品,你单纯的说效果不会很好。有一次女儿玩小刀把手割破了,当我给她包扎好之后,她还说疼,这也时我就问孩子:爸爸问你,你为什么要玩小刀呢?孩子说想切橡皮。爸爸说你现在还小,爸爸知道你想做这件事,但是你手的力气还小,切不动那块橡皮,这样做容易割手,就像你这样,把爸爸妈妈吓了一跳,也把你吓坏了,而且手还疼,好几天不能用这只手玩了。所以,以后不要玩小刀,你想切东西,就叫爸爸妈妈帮你,等你以后长大了,你就可以自己拿小刀切东西了。这样告诉孩子后,孩子以后基本自己不玩小刀了。所以对于孩子做的事,不要轻易禁止,我们不可能限制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禁止的痛苦也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2、要学会引导,学会让孩子遵守规则。现在的孩子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而且对于手机来说,很小的小孩自己也能打开玩系统的游戏,也能自己找到手机里面的相册、视频等,如果你不管教,孩子能看很长时间,并且还乐此不疲。我们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制定规矩,并且引导孩子遵守规矩。孩子没有被禁止,他就没有体会被禁止的痛苦,他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时间看,看多长时间的问题了。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起来,他就不会沉迷于电视、手机了。
总之,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步:一是不要轻易的禁止,要充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需要,要说明你的想法,要尽可能的让孩子明白;二是制定规矩,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孩子某些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一味的禁止,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尊重,还能培养自主意识以及自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