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我的前半生》,女主角的扮演者马伊琍和她的爱人、朋友和情敌们都是正处在人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中间点的中年人们,这部电视剧就是讲述的那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最后一章讲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每个人生阶段的特点也让人了然于胸。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苦苦追求幸福而又无法满足,那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害怕遭遇不幸。
在青年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是我们对幸福的刻意追求。青年人认定在生活中必然能找到幸福,也因此造成持续的失望,而失望又会导致不满。
青年人梦想得到的也许并不是具体的确定的幸福,而是一些变换着的图像。这些图像大都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的生活,也许是小说,也许是影视剧,那些影像在我们眼前闪烁,我们就受着渴望的折磨,一心希望那些景象成为现实。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一样,失望也由此而来。
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人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幸福的虚幻和苦难的真实。因此,这个阶段的人们,努力更多的是去争取没有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生活中的快感。比起前半生他们少了些奋进,但多了些安宁与平和。
这是因为在青年时,人们会认为只要找准了门路,这个世界的幸福和快乐就唾手可得。
但到了老年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所以他们会心安理得地品尝和咀嚼着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从平淡无奇中也能找到乐趣。
从年轻人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
从老年人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人们在青年时代有更多的设想,因此人们知道得不多,但能够把有限的所知放大。
但在老年阶段,人们有的更多的是判断力、洞察力和对事物的根本性认识。
在青年期,情欲会使人们受到百般煎熬,痛苦多,快乐少。
到了老年期,因为情欲逐渐冷却下来,他们便有了一种静观的气质。
青年期是躁动不安的时期,老年期是安宁的时期。
年轻人都具有某些忧郁、凄婉的特征,老年人却带着某种喜悦。
青年期和老年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青年期的前景就是生活,而老年期的前景却是死亡。
因此,青年期的人们拥有短暂的过去和长远的将来,老年期却刚好与此相反。
中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龄段,可以向上再扬一扬,也可以顺势落一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如果在这个阶段你朝气蓬勃,生活中还到处充满了新鲜感,那很好,说明你摆向了青年,珍惜眼前,好好发展。
如果这个阶段你平静安逸,生活对你来说更多的是波澜不惊,那也很好,说明你步入了睿智安宁的新阶段,幸福的终点无非就是颐养天年。
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消亡的方向无法改变,但一个中年人在青年和老年之间摇摆的幅度却尽可以自己掌握。你向左摆摆还是向右摆摆,全看自己的意愿。
不管我们活多长时间,也只占有不可分的现在此刻,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自己的节奏,此刻、当下,就是最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