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又到了爸爸写信的时间。明天我们就要出去欢度假期了,所以爸爸想赶在今天晚上写完。爸爸现在也是手痒,到了一定时间不写点什么总还是不自在。今天爸爸想给你谈谈的是爸爸迄今在你身上用到的育儿策略。爸爸如果想要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会直接命令你去做某件事,而是善用很多心理策略,让你心甘情愿地去做很多本来是爸爸想让你做的事情。经过这么2年的验证,爸爸认为是有效的,毕竟你现在还是挺粘爸爸的。并且是你以后养娃时,可以借鉴的。爸爸大概想了五点,分享给你。
第一种策略叫反应剥夺理论,人们会更加喜爱其被剥夺了的行为或物品。比如爸爸想给你玩某些你并不喜欢玩的智力游戏时,爸爸通常会假装小气,不让你看,不让你玩,并且把这种动作行为让你感知。之后你就会忍不住地说:“米米要。”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妒,当一个人被相对剥夺(感觉自己有权利享有某样东西而却没有享有)时,心理上将会造成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心理压力会促使你通过行动恢复心理的平衡。所以…呵呵。
第二种策略叫普雷马克原则。用更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也就是爸爸如果想让你痛痛快快把澡澡洗了,爸爸就会告诉你,洗完澡澡就可以看电视。米米就会高高兴兴地把澡澡洗了。这也是投资大师芒格所说的激励机制带来的超级反应。事实上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但这种策略需要把握好度,这又牵涉到认知失调理论。以后再慢慢给你聊。
第三种策略是学习模仿。就是爸爸想让你做某件事时,爸爸先做,叫米米跟着做,最后施于表扬。因为这个时候,你最易模仿的就是照料人的行为,如果在模仿后获得表扬,将会更加强化对自身行为的肯定。当然这也是有理论基础的,有兴趣可以了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种策略是“真实坦诚+解释缘由”。米米你知道你小时候有多乖吗?1岁以后逐渐能听懂大人的话后,你打针就没有哭过。你基因里带来的气质是偏内敛的,你能有这样的表现和父母对你施用的策略有莫大的关系。每次给你打针前,爸爸妈妈都不会骗你说“打针不痛”,都会说:“打针针会有一点痛,但过一会会儿就好了。打针针是为了让你身体更健康。爸爸妈妈一直都陪到你的,不用怕。”真的不要低估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他都能听懂。包括在你爬桌子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说;“米米,不能爬桌子。爬桌子容易摔倒,摔倒了就要进医院,进了医院会干啥子?”而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被我们训练得可以抢答了:“打针针。”很多场景都可以用这种类似的方法杜绝了你很多坏习惯的产生。
第五种策略,其实不是一种策略,而是运用以上策略的底层——那就是爸爸妈妈对米米无条件的爱,也就是无论怎样,都把最真的爱给到你。有了这样的底层,上面的所有策略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可能你长大后第一次看到这封信时会说,爸爸好坏呀,都是走套路。爸爸想说的第一点是,好坏不在工具,而在使用工具那个人本性的好坏。刀没有错,错的是人。爸爸想说的第二点是,一件事情最完美的结合本来就是九分实,一分虚。实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虚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你照照片,也是需要以图片为基础进行后期PS达到最好的效果;你看广告,也就是真实的产品进行了一分虚的包装。那一分的艺术,就是是联结技术与人心的桥梁。如果说哪里会有风险,那就是虚实比例的风险,说得更直白点,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性的风险。
已经12点半了,明天还要赶路,下次再聊。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