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到《好东西》里赵又廷说起,“这是结构性问题”时,就觉得莫名好笑,但他说的没错。我们谈起性别话题,谈起女性主义,便会引起男女对立,性别之争。可我们谈女性主义并不是批判男性的坏和女性的好,而是首先要基于无论男性女性都是“人”,因而会有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同时也拥有彼此共通的情感。我们可以不谈女性主义,但不能不谈女性本身。
“不把责任推给社会,这是精英女性对自己负责任的想法。如果不把责任推给这个世界,就不可能成为女性主义者。”初次读到上野千鹤子这句话,我惊掉下巴。可转念一想,我懂她的意思了,女性面临的困境从来都是仅仅是女性自身造成的,甚至也不是男性造成的。
那时我反复纠结,最终辞掉了工作,临走时和同事聊起,为何家庭需要时,最先牺牲的一定是女性的工作,而不是男性的。同事淡然地说“如果女性比男性工资高,那牺牲的就是男性的工作”,我一时惘然,她说的对,我无法反驳。同事也是女性,自然不是站在道德高点上教育我。后来我明白自己为何那时感觉难受,很多女性并不真的能感知到女性所面临的外在困境,反而进行自我PUA,甚至在无意识里贬低自己的价值,“我赚的不够多,所以牺牲我理所当然”。女性普遍收入低于男性,这个结果往往是性别地位失衡带来的恶性循环,新时代女性也许是最“拧巴”的一群人了,一面渴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却被母职牢笼捆绑,无法施展拳脚,常常感到痛苦,但是哪一方都无法放弃。
常常在社媒上看到这样的言论,“儿媳妇立这种人设就对了”、“和公婆同住,只要你不较劲,你就赢了”、“精神离婚半年后,我发现一个很绝的真相……”。这些言论都是指导年轻女性如何处理在婚姻中的矛盾和失望的,总体思想都是,“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减少在婚姻中的期待”,“停止内耗,学会爱自己”。这些观念主观都是很好的,也确实能帮助维系家庭的稳定。可真要练就这些“本事”的人大概并不需要婚姻和亲密关系吧?这不是女性生活指南,这是“忍者秘笈”。在我看来,这就是自我PUA,女性到底要好到什么程度,才配的上一段健康的婚姻?我们都忘了,进入婚姻的初衷,只是我们想要有人陪伴,有人分享喜怒哀乐,而不是强大的疏离感。
当然,你值得更好的生活,因为你总在反思自己,总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愿意为此付出实际行动。但如果感到失望,感到受伤,也不必过分苛责自己,大部分责任都不在你。
我常常是这样宽慰自己的。
后来某一天,我和先生吵架,我说起身为女性,自己吃了多少男女不平等是亏,而他作为男性又收到了多少原生家庭的托举……诸如此类。他同样回击我,“你总在拿这些说事,好像我现在的成果来得轻轻松松”。我明白他的气愤,在某种程度上我戳中了他的痛点,但我同时也看出,他并不想懂得女性面对的不平等,不仅是他不想懂得,所有既得利益者都是如此,不分男女。那么反向地,我突然觉得不必纠结于生为女性的不公,费力让男性相信自己确实获得了性别红利,这件事情并没有使用价值,不如去争取,去证明,女性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去改变既有结论,而不是去纠结原因。当我们不再大谈特谈女性主义,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女性。
女性应该如何去生活呢?至少不要因为女性主义本身而消解向上生长的动力。
作为一名当代女性,请你不要允许自己陷入到“自我剥削”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只是社会不够好。
但也请你不要用“女性”标签囚禁自己的斗志,消磨自己的意志。
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也请你,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