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折
一九二四年一月,徐向前在风雪严寒中重返太原,谋求出路。
此前他读书、做学徒、考入师范、做教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但这次不同,已有了一定的阅历,体验过真实的社会现实,特别在思想上,不言不语的徐向前已经在读书和时代气氛的熏染下有了很大进步。
正如徐帅自己说的,如果说上次是以谋生为主的话,这一次则主要是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也就是说,已经完成了从谋衣食到谋自我实现的转变。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没有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就没有以后孜孜以求的探索,没有这种探求,机会来了你也没机会把握。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更是留给那些在茫然中孜孜以求的人的。
限于当时的环境,徐向前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怀着一种模糊的念头,出去寻找机会而已。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在家等着,等有明确目标了再行动,那恐怕你永远也不会找到目标。
徐向前告别父母,告别妻子(这是徐向前已结婚)和刚一岁多的女儿,在风雪严寒中重返太原。
这么急急忙忙的去干吗?有重要事情等着你去处理?省里有个会没你不行?都不是,只是去寻找机会而已。只是忙着去“”踯躅街头”。
这种一般人觉得不太理解的行为,我觉得源自一种内心的焦灼。思想到那个份上了,有心做点事,有心投入大时代,却投身无门,甚至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样去“救国救民”!
就像你狂热地想发财,却不知道该干什么,然后内心焦躁,然后待不住,赶紧出去,出去走走,起码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躁。
机会重要,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虽然恰好黄埔招生,你恰好失业,但如果不是无事忙、急冲冲地赶去太原,也未必能能迎头碰上这个机会;
虽然去了太原,但如果不是思想到了那一步,听说黄埔招生你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毕竟已经23岁,毕竟有了成熟的职业经验,而且父母在堂,妻子孤弱,女儿幼小,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他恐怕无心远赴广州,寻求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而且,在得知黄埔招生的消息以前,在太原工作的哥哥已经帮他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本打算去上任了,这时听说了黄埔招生的消息。在两个选择中,一方面是驾轻就熟的稳定的教师,一方面是前途未卜的闯荡,但徐向前“即下决心考军校”。
由此,一代战神正式启程。
2 姓郭的军官?
徐帅在回忆录中说:“我哥哥认识一位姓郭的军官,答应保举我去应试,我即下决心考军校。”
当时黄埔面向全国招生,但因为大多数省份都在军阀统治下,所以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提出,“委托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这就是所谓“保举”。
至于徐帅提到的郭姓军官是谁?《徐向前传》的主编张麟说,徐帅本人没说,他们也没问。这就出现了不同说法了。
有一位名郭汾阳的,认为徐帅提到的这位郭姓军官大概是他的祖父郭增昌。
他在一篇追忆祖父的文章里提到:他发现了一张照片,登在《文物天地》1985年第2期上。照片是他的祖父郭增昌与徐向前等山西籍黄埔军校一期生的合影。由此他认为徐帅所谓“姓郭的军官”,“大概也就是”他的祖父。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可靠。
其祖父郭增昌是山西人,我党早期党员,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以致事迹不详。国民党一大代表名单中,并无此人。也就是说,他没有推荐资格。
当然也可能他把徐向前介绍给有推荐资格的人,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他是我党党员,当时我党推荐的名额有限,如果非党员或者跟我党有密切关系者,应该不会被我党推荐。
而且,从他的大致经历看,他的主要活动区域不是在山西,所以他跟徐帅哥哥认识的可能性也不大。
至于照片,这是徐向前等山西籍黄埔生毕业时跟郭增昌的合影。郭增昌在相关部门工作,接触到老乡,然后合影留念,这很正常,所以把这张照片作为主要依据没有说服力。
还有一个说法,来自郭重华。
他的祖父名郭懋德,山西定襄县智村人。毕业于阎锡山创办的警官学校。曾做过太原市第一区警察局局长。
徐帅考黄埔的时候他正在第一区警察局长的位子上。
据郭懋德说,他跟徐帅的哥哥徐受谦来往比较多,徐向前到太原找工作时,有时也去他们家坐坐。有一天他对徐向前说,黄埔招生,要不你去考吧。徐向前同意之后,就介绍他考了黄埔军校。
他虽然不是国民党一大代表,但作为警察局长,关系广,熟悉情况,受人委托帮助寻找合适人选是有可能的。而且他后来辞职还乡,也说明他不是阎锡山的铁杆,跟各色人物、包括山西的国民党交往,也有很大可能。
跟徐向前一块投考的另外三位五台籍考生,赵荣忠,白龙亭,孔昭林,履历中都显示是由国民党一大代表、大元帅府参议、山西国民党筹备委员王用宾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四位是一起的,很可能徐向前也是用的王用宾的推荐信。
所以,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情况应该是,作为当地警察局长的郭懋德,人脉广泛,跟在太原活动的国民党代表也有接触,他受这些人的委托推荐合适人选,因为跟在阎锡山部队做军需官的徐家哥哥认识,就推荐了徐向前。
3 具体过程
徐向前一行四人,于1924年2月间,从太原出发赴上海投考。当时国民政府在上海设有办事处,负责招收北方的学生。路遇朱耀武、薛蔚英等一行六人,遂结伴同行。
一行十人到上海后才看到招生简章,规则颇严,简章原文如下: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
三、投考者须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持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我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我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
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我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五、试验之种类:
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
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
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
六、在广州投考者,无论从何地来试,录取与否,均不发给川资,在上海、开封取录者,则给与川资来粤。
七、入队后,服装、书籍、食费、零用,概由本校供给。
八、本简章之外,关于试验手续、课目调制、成绩等,另有细则。
毕竟是刚从山西出来的一群年轻人,在面对这种官方口气的条条目目时难免紧张。
但经过认真准备,山西来的这些考生全部顺利通过初试,由招生委员会发给路费,乘船赴广州参加复试。
一路上免不了既兴奋又紧张。到广州后,他们感受到了这个当时的革命中心的浓郁革命气氛,并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讲,第一次见到这个大人物。
复试的政治、作文都不难,但数学基础不行,徐向前虽在高小和师范都学过数学,但应该是没涉及到考军校需要的代数和几何,所以几乎交了白卷。
考试后心神不定地等待,几天后通知下来,没想到山西来的考生全部被录取。
全部被录取不容易,我想首先是因为山西的考生总体水平不低,当时山西的学校办得好,徐向前一行人有很多在山西读过学兵团之类的学校,其他的也都受过严格正规的学校教育。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也跟各省的名额平衡有关。孙中山要推进国民革命,当时特别重视吸收北方的学生,而北方省份报名的又偏少。徐帅说,当时陕西的有些考生不合格,靠着于右任的保荐也都录取了。山西的考生全部录取,大概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此,徐向前进入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