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准备出门上课时,门外传来敲门声,是个陌生男人的声音,说是安全防护教育,防小偷的。我谨慎的打开门,是个穿白衬衣微胖的年轻男人,还挂着工作证,拿着本登记册,不像坏人。
我说你干嘛的?他说防护局的宣传安全知识,隔壁被偷了好几家了,所以给你们发这个报警器。说着从包里拿出来一个小小的装置,一边说:你把门打开,我教你怎么用。我说:免费的吗?他说对呀免费的。我以为是社区福利,侧身让他进了门。他一边讲解怎么使用一边把报警器装在了门上,试了一下声音非常响亮。最后还拿出一个说多送你们一个,装在窗户上吧。我正想着怎么会有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他翻开了登记本,说:我们这个装置是定期维护的,人力成本比较高,所以需要适当收一下费,一年120,三年180,你们办个三年的吧。
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说实话,我非常不想给!于是我说了一个非常愚蠢的谎,我说:我身上没钱。天真如我,哪里玩得过这种推销界老司机,老司机说:没事,你转支付宝给我。
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没有继续说出“我支付宝没钱”这句话,反而老老实实转了120,大概是觉得既然东西都装上了,那就给钱吧。可见脸皮薄不是什么好事。
毫无预警坑我120,现在的推销手段真是防不胜防,一上来先把东西给你装上,告诉你不要钱,顺带还送你一个,然后告诉你,我们这个是长期维护的,人力成本比较大,需要维护费,一年120,三年也就180,你选哪个。就看你会不会拒绝了。
这心理学学得比我好多了。
这种感觉就像一口不爱吃的食物堵在嘴里,吞也不是,吐也不是,最后碍于情面只得硬生生咽下,却满心不舒服。
本来这件事情已经让我非常不爽,只好安慰自己装个防盗器也好。但是我这个人呢,非常擅长给自己添堵,没错,我上淘宝搜了搜“防盗警报器”,于是我更加不爽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难以拒绝免费?
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
不敢说“不”,通常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营造出一个包容、大度、良好的形象。即使对方是陌生人。
我曾接了一个电话推销保险的女孩的电话,讲了半个小时,我硬是没能中断谈话,我不断说我不需要,我给出各种不需要的理由,但我就是不挂电话,她甚至在我说“考虑一下”之后的十分钟后又打电话过来,问我考虑怎么样了,于是我们又讲了半个小时电话,她甚至告诉我,她旁边站了两个同事在听我们对话,打赌她能不能拿下我。
当然我不是每次接到推销电话都这样,那次可能脑袋短路了。
有人会说:不就是拒绝吗,多简单,直接说不需要挂掉电话就好了呀。
“讨好”是一种模式,也与幼年的家庭环境有关,不是简单地几句话可以改变,或许拒绝的理由和话语已在脑海里演练了无数遍,但当处于当时的情境中时总是会不由自主说出“好的”,事后却无比后悔。
第二种,害怕拒绝别人后带来的负面后果,这里的负面后果并不是指我拒绝他后他会把我打一顿,而是拒绝后可能带来的冲突、尴尬、关系破裂或者对方的继续纠缠。
比如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即使知道对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为了营造和谐气氛也会习惯性硬着头皮答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商家准确抓住了我们的心理
尤其在超市很常见,推销人员拿着免费饼干或酸奶招揽客户免费品尝,大部分人吃完后都会去买下这种产品,即使他可能并不喜欢。推销员的内心是这样的:你都尝过了好意思不买吗?我都帮你安装好了你好意思不付钱吗?大部分人会乖乖掏钱。
占便宜心理
比如我,前段时间在支付宝上看到一个“一元购”活动,就是花45在淘宝上买下一箱牛奶,之后商家会返给买家44元。这么大的便宜怎么可以不占?我立马下了单,喜滋滋的等着牛奶到货,货非常快就到了,包装非常差,破破烂烂的纸箱,最重要的是生产日期居然是去年,还有一个月就要到期了。果然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能让你占到的便宜都不是好便宜。
天下掉下来的馅饼大多是馊的,不仅让人恶心,或许还会拉肚子。
珍爱生命,远离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