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判断容易了解难
心理咨询有一个标准流程,考试必考,那就是先收集信息,做出诊断,提出解决方案。
但这样真的好吗?
在这个行业时间越长,咨询越多,我就越觉得要打破这种教条。
就像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边听边在心里给出一个评价,然后建议就脱口而出,这样真的好吗?
1、对吐露心事的一方来说,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对方的感受与需求的前提下就得出结论,会让Ta感觉没有被理解,被尊重。
2、对听的一方来说,这就相当于自己关上了通往来访者内心的大门。这是头脑和意识的自恋表演,听者以为他了解这个心理现象,以为他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人群,但事实是他根本不了解在他面前的这个独特的人。
最深层的治疗是经由人与人潜意识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但潜意识不在我们所得出的结论里。
我们执着于评价,批评,给建议,其实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的自恋,而这又是因为我们过分渴望别人的认可。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别人的看法,而是更努力地打开身体和潜意识的通道,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感觉,触摸到真实的个体。
对心理咨询而言,这不是从教条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大跨越。
诊断结论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不是可以往后推一推,先了解了对方之后再说。即便遇到需要转介绍的对象,那也应该先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想想我在这种情况下能做些什么,并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心有余,但能力有限。
在努力了解对方的过程中,让治疗得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