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纳孩子是一个普通人

如何接纳孩子是一个普通人

如何接纳孩子是一个普通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定义普通?以及如何定义不普通。

其次,我们要清楚孩子如果不普通,会得到什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我们还要清楚,如果孩子普通,那么孩子会失去什么,我们又会失去什么?

作为成年人,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这是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有了清晰的认识,那我们才能继续探讨。

如果我们是为了自己,那么一定要去问问自己,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的付出,它的有效性怎么样?不要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倘若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那我们的付出也可能是一厢情愿。,更不要说没有付出太多,就想获得收获。

倘若我们是为了孩子,那么我们所要付出的就要更多,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还要不断地去观察孩子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实现他真正的需要?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绩好,那么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思考过孩子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过或者出现了哪些阻碍?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行为表现好,那么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当前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哪些需求或者是哪些无奈?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能力出众,那我们有没有仔细思考过,孩子有没有真正的用心使用这个能力的场景?有没有体会到过此类能力能够给他带来的乐趣?我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出示范?

此时我们就应该知道,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表现很普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备孩子或者纵容情绪的泛滥。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楚孩子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表现,究竟是哪里没有做到位,或者是哪些条件我们作为父母并不具备。

其实,作为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让孩子能够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和生存,而不是形式上的表现为我们所定义的不普通。

我们一定要检索,看看自己有没有拖孩子后腿的行为?有没有因为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给孩子的思维成长带来阻碍的行为或言语?

事实上,我们环顾,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普通的属性,但是真正不普通的人,他们,很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与普通,并利用自己现有的条件,积极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生成切合实际的目的想法进而实现它们,而不是生成不切实际的目的想法,进而自我否定或否定他人。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学学到的建构主义,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生活中进行协作学习来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伙伴,把我们的有限的生存能力传递给他们,这是我们做的。帮助孩子构建起家庭生活中、家庭沟通中的基本能力,比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要强多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