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周边总有一些优秀的人,他们似乎不用努力,就甩我们几条街,让人羡慕嫉妒恨。有时候开始怀疑人生,是自己太笨别人太聪明,还是自己没努力?分析背后的原因,发现这与智商关系不大,是对方思维觉悟的早,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率大增。由于涉及认知问题,思维问题,没有体验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读起来或许很吃力,下面我简单分析分析。
问大家一个简单问题:“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长大了?” 估计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标准答案。意识到自己长大,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我称之为“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意识觉醒后,突然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发现自己的想法、能力、责任的独特性,有了分别心,有了自我和社会的平等交谈的能力——和任何其他个体一样,也不一样,找到自我了,可以和社会公平对话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不轻信权威,尤其再赋予自己一定责任担当时,就真正成熟了。这时,独立思维意识出现了。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有这么一种体验——某种知识让我们恍然大悟,“噢,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这种恍然大悟式的收获感,恰是背会到体会的结果。原来背下某个道理,或道听途说了某些知识,大概知道基本含义,也仅仅是知道,根本没深刻体会。在某些故事、案例、情境的激发下,突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甚至思考这种知识在其他情境下如何运用,这时才有了深刻体会,原来如此!这就把零散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可以运用的经验、体悟,从静态的死知识变成了灵活的真方法。这背后是思维方式问题,从静态的知道,到领悟后的思考,是认知升级的过程,是思维应用的开端。这时候,开始渐渐明白该如何思考了。
大部分人以线性思维为主(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如传统的写作和阅读,受稿纸和书本的空间影响,必须以时空和逻辑顺序进行。在思考具体问题时,人们习惯从一个点出发,遵循“问题点(是什么)——推演过程(为什么,依据时空和逻辑顺序)——结论(怎么办),这种思考方式思考简单问题可以,深刻复杂的问题呢?问题点很多或宏大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没效率了,甚至推出谬论,这时候就需要非线性思维了(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类似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这时候,需要结合各种相互干扰的信息,需要思维跳跃,人们思维负担加重,如何解决?如果这种复杂的思维方式能以某种框架、结构、系统呈现,直接把繁杂的信息归类,这样逻辑起点(问题点)就清晰了,推演思路也轻松了,结论自然清晰。
简单说,我们掌握了很多零散的知识,没形成系统时,其在单独解决某个具象问题时才有用(线性思维推理),这样的知识用起来效率比较低。如果能用一个问题,一套模式,一个方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串,知识链,知识网,搭成一个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把各种具体领域的知识,在另一个层面统筹起来,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比如,夸一个人,可以夸外表、内涵、知识、执行力、交际能力……穷举一个人所有优点,你会发现很多优点可以归类,有个人基本素质的,有生理性的,有后天发展的,你看,把各种点放到一个框架里面,进行简单总结,试图发现规律,再评价一个人时就不用穷举了,直接把自己总结的框架拿出来,对应这个人的一二三即可。同样,分析当下的教育不公问题这种宏大问题,从哪里下手?如果一个点一个点的选,会发现脑子很乱,如果用PEST分析法(Political政治层面、Economic经济层面、Social社会层面、Technological技术层面)是不是一下子简单了。碰到宏观问题暂时抓不住具体点的时候,一下子反应出这种思维结构思维工具,效率就高很多,不用再一一穷举了,这就是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如何训练?需要你有意识建立有效的知识框架,学会统筹各种零碎的知识点。其实每个具体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里面的基础理论,案例,具体方法论,构成该学科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再碰到类似问题,直接用该学科习得的理论去分析,效率百倍。为什么?因为一旦碰到学科内的问题,不是从零散的点出发,而是直接把该学科学到的知识构架来分析具体问题,是用工具来分析问题,不是用具体的零散的知识点各个分析,效率当然高。大学生应该学的就是这种思维,这种框架,和具体知识关系不大。在具体行业、领域,具体知识上,我们会关注很多零碎知识点,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归纳出一个可行的框架(自下而上总结归纳出结构框架,可以是自己自创的,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或用一个社会上成熟的理论、方法、分析工具来分析问题(自上而下,用已经成熟的理论、工具、模型、方法建思维结构),比如三分法,比如经济学某理论,比如各种分析模型,这样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反之,把简单问题用系统知识和理论在各个层面深挖,又可以将其复杂化。在面对同样问题时,不会思考的人无从下手,有好的思维方法的人,马上能反应出具体策略,这就是差距。
在具体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维度进行知识训练,慢慢培养自己的思维框架,其本质是知识框架的养成。第一,相同知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要思考一个具体知识在什么情境下普遍适用,与各种具体实例、场景结合,知识平移,试图用它解决不同问题;二是同一场景中的不同知识的组合,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知识不同理论,把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知识拿来分析同一问题,各种理论在具体问题上就结合了;三是不同场景不同知识背后规律的统一。这是抽象出背后逻辑方法,分析方法,思维方法,用抽象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来统筹具体场景的应用,属于意识形态方法论问题,相对比较难。经常锻炼这三种,知识肯定牢固又灵活,各种知识相互串联,形成知识网知识树,面临具体问题时,迅速反应出一串理论知识方法,目的就达到了。牛人就是把散乱的信息通过一定框架、方法有规律的组合起来,实现迅速破局,这个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会。
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把各种理论、具体知识分类,在遇到任何具体问题时,能迅速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方法、框架去分析问题,把习得的理论、知识、方法当作工具时,我们就具备了高效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候对每个问题都能迅速反应,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解决问题快,学习新知识也快,从此走上人生快车道。